始于2003年的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与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正是基于此,当前许多人提出中国政府应对房地产业予以“救市”扶助。但笔者认为,目前政府对房地产业不宜轻言“救市”。
随着中国福利分房制度的取消,1999年以来,在公有住房商品化、商品房买卖规范化、二手房交易放宽等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城市居民住房商品化、私有化以前所未有的进程快速推进。但2006年以来,中国各主要城市地区的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而且房地产业内普遍存在开发商囤积土地、囤积房源的投机行为。2007年,为了防范逐步放大的地产金融风险,央行、银监会出击,从信贷的角度加以规范。
一年后的2008年,监管部门的9·27房贷新政显示出威力,投机炒楼行为和各地房价疯涨的势头暂时被遏制,商品房价格和销售开始回归理性。在市场的观望心态和相对紧缩的金融政策下,一些一直依靠贷款而缺乏自有资金、但投资战线却拉得很长的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这是政策调整的附属效应,不足为奇,如果因此而取消政策限制,甚至出台 “救市”新政,前期努力将前功尽弃。
谁从“救市”获益最大?
从2007年10月份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呈现了所谓“萧条”的态势,但这种“萧条”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条。
严格来说,萧条是指在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即使跌破成本价的情况下,需求依然难以有效提高的经济现象。反观中国房地产市场,市场需求不旺的原因不在于出现了真正的萧条,而是由于产品价格过高,大大超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因而压制了需求。个别地区楼盘大幅度降价,结果购房者踊跃购买,已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其本质在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不能形成均衡,只要价格回落到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就会达到均衡。正是由于产品的供应者即房地产开发商坚持价格不回落,个别开发商甚至还要将价格抬高一下,最终人为造成了供需缺口。
目前,房地产开发商在等待市场积攒反弹的力量,希望重现前几年房价扶摇直上的局面。他们在市场“萧条”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强姿态,恰恰说明前几年的暴利积累足够让他们挺过去,只是没以前那么舒服而已。如果挺不住了,房价自然要降。
开发商担心一旦房价下跌的趋势控制不住,很可能就会一路降低到其应有的价格即均衡价格,而这一价格水平很可能比现在的市场价格要低很多,房地产开放商的赢利就将大幅降低。开发商力图通过坚挺、熬过利益集团和政策博弈期,达到操控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目的。一些开发商采取变相的方法降低价格,意图无非是要掩盖房价应该下跌的趋势,希望通过这种间接的降价方式达到既能增加部分需求,又能最大限度维持房地产名义价格不下降的目的。
房地产开发商能够操控市场的原因在于其垄断性。虽然房地产业表面具备了“充分竞争”的形式,但是从具体运营上看,无论从拿地、贷款、上市融资,还是开发经营上,都多多少少有“权力资本”的影子。
不透明的要素市场、不完全遵循市场规则的政府、地产和金融等相关利益关联方的运营方式,注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不充分竞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