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救市,不是在救开发商,不是在救房价,而是在救中国经济。
继南京、长沙、宿迁、沈阳、厦门、西安之后,长三角重镇上海、杭州不约而同对楼市的低迷状态宣告“出手”,加入救市大军,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也公开表态支持地方政府的救市行为。笔者认同这么一种观点,站在楼市的边缘,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刺激市场,既是救市,也是自救。
泡沫注定要破灭
中国自2005年开始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非但没有能够抑制房价的飙涨,反而造就了一轮世界罕见的楼市泡沫。直到2007年土地新政、房贷新政系列组合拳接连出台之后,楼市泡沫才得以抑制。
与此同时的,还有流动性过剩危机,仅2007年1月开始到2008年6月,央行连续1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从原来的9%到最高点的17.5%,央行就像一个巨大功率的抽水机一样,迅速地把蔓延中国经济的过剩资金冻结。
如果没有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中国的经济完全是可以在阵痛中实现顺利转型,而房地产行业的调整,也完全能够实现中央的调控目标。
实际上,本次世界性金融风暴的核心原因,就是世界各大国在本世纪初纷纷开始采取扩展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导致世界性的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全球股市和楼市的泡沫。
换句话说,过去将近10年时间中,如果以股价和房价作为财富的标志,不单是中国人,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个人资产财富都在急剧增长,这种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
问题在于,一个社会的财富增长,不能以单一的某一种或者两种商品来衡量。所以,最终市场发现,原来不是财富增长了,而是钞票太多了,是经济泡沫已经无法控制了。
打个最简单的比喻,过去的几年,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民众,只要花点钱买股票或者房子,天天躺着睡觉,两三年之后,个人财富居然数倍的增加。问题是,这些人都没有付出劳动,整个社会的财富并没有因为他们而增加,那么他们多出来的钱哪儿来的?答案很简单,既然没有创造新的财富,无非就是财富重新分配,或者多出来的是虚拟财富,而不是真实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