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种政策、措施频频落地,但随着金融危机加剧,我们似乎已经强烈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务院计划拿出4万亿、7项工作、10项措施落实中央政策,旨在拉动内需,挽救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此巨额投资被喻为“世纪豪赌”。如此壮举,亦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
了解点中国经济的人都知道,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靠“三驾马车”拉动,投资、出口、消费。出口下滑(当然,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说为了推动出口增长,不排除使人民币贬值则另当别论),消费不振,唯有投资一条路走。大投资就是大基建,大民生蕴藏着大经济,但我们仅仅押宝投资,能救得了中国经济吗?
提振消费,大量减免税费,政府财政必然缩水。那么公共投资从何而来?目前议论比较多的是中央指出的路子是地方政府可能会发债。又是监管问题!恐怕到时候民生问题没解决,像样的事没办几件,但我们已经是债台高筑了。
4万亿投资,重头在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以及涉农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能不能到位,监管能不能到位,实在是有很大的问号,但凡政府投资项目,我们似乎总摆脱不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腐败工程的怪圈子。
而涉及房地产,温总理重申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支柱产业地位,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一再强调的是要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而新提出的是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
尽管货币政策有望宽松,但房地产信贷并未松动。财务恶化,越来越多房地产企业陷入现金漩涡。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往往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救市”在备受质疑声中展开,国务院、财政部、各地方政府纷纷出政,民声沸腾、市场低迷。
中央出台的政策用意在于鼓励自住需求,支持首次置业者,通过减免税费、引导小套型安居房或者“三限房”市场供应,从而保障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
有声音说,房地产“救市”就是要救投资,说白了就是要救投资客(机构)、炒家、利益集团,唯有他们才能让市场热起来。投资客(机构)、炒家、利益集团只是一个称呼,他们的真是身份又是什么?
那么,怎么救?出政策、放贷款、给机会,显然现在还不太可能。而他们为什么对于救市的呼声那么强烈?当前形势下,房价稍稍有所回落,对于那些疯狂炒家在高位时的接盘,意味着资产已经在“缩水”,就像股票一样被套,而且随着危机加剧,很有可能变成负资产。投资打水漂,还要背上一身的债务,谁也心不甘。所谓救市,就是激活市场,让他们手上的盘源价格回升,便于“解套”抛盘跑路。
疯狂抢购会导致房价上涨,那么疯狂抛盘呢?面临灾难的绝不仅仅是房价。
矛盾重生、利益错综,房地产究竟该如何救?我们常常说政策永远都有滞后性,那就不要等着国家救了。无论是谁,时刻准备着,买卖不是问题,买多买少也不是问题,生存和发展对每个人永远都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