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道道“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各种“房地产救市”的举措在“众说纷纭”中陆续推出。
也许是社会的“反响太大”,也许是公众“非议的声音”太强,当各大门户网站的调查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之势时,作为“救市”主角之一的杭州市委书记,在某次“科学发展观宣讲会”上,苦口婆心的为杭州市推出的24条救市的“房地产新政”进行辨析。按照他的话说:政府“‘救楼市’不是为了救房地产企业,而是为了救经济、救银行、救百姓;政府‘救楼市’绝对不是保护房地产公司,不是保护有钱人的利益,而是为保护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众”。
民意的“一边倒”和市委书记的“苦口婆心”,引发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究竟是百姓“不识好歹”看错了大局,还是市委书记误判了房市,“站错了队伍”?
谁也不能否认,住房问题在今天已经被占据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城镇居民视为“最迫切需要解决”和“最大的民生问题”。但是,造成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萎靡萧条”根源何在?房地产和住房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因为“房价下降、成交量下跌”,还是另有真相?任何一个没有和房地产利益集团有“瓜葛”的人,都不会相信中共杭州市委书记所说的“救”现有开发商垄断下的“楼市”,真的可以“救经济、救银行”,至于说到“救百姓”,则更是“立场问题”的笑谈。
这里,不妨看看民意中的中国房市,看看在现今的开发商模式下,究竟是谁暴富成了“首富”,谁又沦落为“房奴”甚至无房户。
房市—— 一个数亿市民公认的“城市最大的不和谐因素”
对于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和高房价,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代名词”,这就是“最沉重的新三座大山”。数年前中国社科院研究课题调查,就承认公众把与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和上不起学”视为民生“新三座大山”。其中高房价尽管只和城镇居民有关,但因为它对市民生活影响的力度最大,和他们的财产性收支的关联度最高,住房政策的严重失误引发的社会矛盾最剧烈,被公认为“最沉重大山”。这几年在全国两会前官方媒体所做的一系列的重要民意调查中,房价和住房问题基本上都位居公众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榜首。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新华网进行的“两会大型专题调查”中,物价和住房并列为公众认为两会应“重点讨论解决”的前两个最主要的问题,而房价又是物价中的重中之重; 在去年由人民日报、人民网和搜狐网所做的老百姓最关注的 “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中,“控制房价,让居者有其屋” 超过医疗、就业、教育和分配制度改革等,高居民生问题之首;2006年10月,由新华网和中国政务信息网等联合数十家研究机构和上百位专家,历时两年调查和研究完成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No.1》显示,在中国城市居民中,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房价和就业。其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具体排列为:“大中城市居民最不满意的是房价、治安、就业问题,而中小城市居民则不满意房价、就业和文化休闲”。也就是说,不管是大中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房价都已成为居民“最头疼”的第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