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引起了业内人士的纷纷议论。有些朋友问我:这些调控措施的出台究竟会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哈尔滨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走向将会怎样?在此,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此“市”非彼“市”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是2008年出现的经济危机不是发生于一国、一地,也不是出现在一个行业的危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跨行业的经济危机;它的产生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缺陷密不可分的。其次要弄清楚我们国家自身的地位与经济实力,我们不是救世主,也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将危机转嫁给别的国家;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靠扩大内需来维持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得以安然度过这次波及面过于广大的经济危机。
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货币从紧的经济政策不会改变,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将放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等问题上。其实缩小了城乡差别、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购买力的八亿农民形成的巨大市场,完全可以取代因经济危机而萎缩的欧美市场,而且不会因此产生任何风险。只是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无法立即化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而,国务院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等等……。其中,投入两千多亿元资金修建铁路实为点睛之笔,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使我国铁路建设水平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也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以避免由此产生泡沫经济,实为一举多得。
由此可以看出,国务院出手救“市”,救的是因经济危机导致的我国出口萎缩引起的经济下滑之“市”,是由此而产生的沿海发达省份出口企业倒闭、职工大量失业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之“市”、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如何避免资本主义痼疾困扰之“市”,而绝不仅仅是 “楼市”。
着力点有些偏差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虽然不是基于拯救楼市的目的,但其中的部分新政策,比如说三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降低房地产契税、减免房产交易印花税等还是能够对楼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的。
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交易量大幅度下降,主因是部分地区近几年的房地产价格被人为因素炒作得过份高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普通市民所能够接受的数字。随着政府几年来不断出台的紧缩调控措施,其中的泡沫成分被不断地挤出,住宅价格开始出现了理性的回落。而随着住宅价格的连续下滑,人们的购买心理又被观望情绪所笼罩,购买信心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10月新政策的出台,表明了政府谋求稳定房地产市场,重振市民购买信心的意图。当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人们的信心,小幅度刺激一下消费需求,但对于进一步放大购买力的影响仍然很有限。
众所周知,即便是第一次购买商品房的人,目前也不是露宿街头,只不过他目前的住房和所要购买的商品房的环境、配套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好多人第一次购房选择的都是过渡型小户型;几年以后,子女的成长和收入的增加使得改善居住条件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需求。因此,普通城市居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才是城市商品房市场中刚性需求的主流。但现在出台的调控措施对第二套房贷款的政策等依然没有放开,所以对具有这样需求的市民的消费仍呈现一种压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