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大跌,最大受害者是地方官员。”这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先生日前给出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房价下降,不仅仅意味着当地GDP跟着缩水,官员的政绩也要跟着缩水”。这番话,是他针对不久前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房价大跌最终受害者是老百姓”说的,在他接受的长篇专访中只占小小的比重,但是因为刺眼,还是容易引起关注。
不能不承认,朱先生说的也是事实。在许多地方,房价和政绩正是直接挂钩的。原青岛市长助理、崂山区委书记王雁在服刑时对新华社记者就说过一番实话:地方官员短期出政绩就要加速城市建设,增加财政收入,房地产开发是最快捷的;房价上去了也就是地价上去了,城市的形象也就能上去。在其他一些干部的潜意识里,哪里的房价高,哪里就是“经营城市”的高手。早两年,苏北一个县级市政府负责人不是还把本地房价4年上涨3倍作为政绩而津津乐道吗?在这些地方,房价大跌,自然是官员“受害”——为他的仕途添了堵。
然而,如果官员的政绩与房价或者别的什么产业关联度如此之高的话,是能够暴露出一定问题的:一方面暴露出当地的经济类型过于单一,另一方面暴露出发展观上的严重落伍,什么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都靠不上边儿,口号震天响,官员还是那么短视,还是那么急功近利。珠三角的自主创新喊了好多年了,出让土地还是提升GDP的重要手段。如今地卖得差不多了,没什么可卖了,并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难以为继了,才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个问题,提升创新的力度。
其他一些地方也是一样,不去着手解决阻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去虑及长远,而寄托于“短、平、快”的某个产业,房地产畸形繁荣,霎时间带来GDP扶摇直上,自然乐不可支。此外,汽车吃香就上马汽车,重化工业吃香就上马重化工业,是一种很普遍的发展思路。于是,国家有个大项目,省际之间抢;省里有个大项目,市县之间抢。国务院准备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的方案一出台,更是无数地方派人进京争那块蛋糕。
当下全国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以为落脚点应该在“实践”层面,对人人都耳熟能详的要义、核心等等就不必过多重复了,径直用“实践”这把标尺去衡量可也。在房价大跌究竟是谁受害的问题上,朱、王也不必争论,毫无实质意义,重要的是百姓满意不满意,那才是衡量为官“政绩”的根本指标。如果房价大跌最终受害者是老百姓,我相信许多人都情愿受害。就他们两人来说,朱会长的话还有一定道理,王书记的话却究竟从何说起呢?真是房价还没有大跌,人们的眼镜已经大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