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稳定楼市发展,支持居民购买住房的政策方向与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出发点并不相同。国务院十条措施中明确指出,是“支持居民购房”而非“鼓励居民购房”,由此可见金融政策上将对改善性需求等居民购房进行松绑,但是并非鼓励投资性购房需求。将加大住房保障放在了其他两项政策之前,充分说明了中央政策在“稳定市场,保投资”而非开发商们期望的“托市”。
10月14日公布的“杭州楼市24条”,动用了杭州市政府所有的权限——提高公积金贷款、减免交易税的地方所得部分,延长土地款缴纳期限,甚至还动用了户籍政策。这比之前的17个地方政府救市政策更全面、更有力。
然而,10月17日开始的杭州房博会4天下来成交只有408套,还不到去年的一半。
即便出台救市政策一个多月的西安市,其成交量不升反降,还让西安市政府饱受质疑。
招数已尽,所有的目光集中在了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业的政策上。
误读、传言,甚嚣尘上。中央没有声音,就被解读为默许;行业协会呼吁,则广泛报道为“救市方案上交中央”;上海市副市长杨雄的话,甚至被安在发改委副主任杜鹰身上,成为中央对地方救市的肯定。
10月17日,沉默打破——当日的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十条意见,最后一条这样写道:“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
“中央此言意在鼓励地方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住房、促进房地产投资,并非鼓励消费者买商品房以托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撰文分析。
城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也在第二天的“中国市长论坛”上谨慎地谈到了地方政府救市:允许地方先行先试,错了纠正。
10月23日,中央对于楼市的最终态度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务院颁布一系列加强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与住房有关的,主要体现为降低交易税费、放松信贷对购房者的限制和加强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
来自相关政府部门、业界和学界的人士普遍认为,“三剑齐发”最重要的目的,是要提振目前低迷的市场信心,缓解观望情绪。
然而,截至发稿前,记者从市场层面的反应观察到,地方政策短期效果可能有限,长期还需观察;而即使中央层面出台重大利好,市场恢复至少也要到明年春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地方政府:吹响“救市”集结号
一个多月前的地方政府救市,尚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给自己找一个“借口”。
9月7日,西安市发布的文件《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宗明义:“为消除四川汶川大地震对我市房地产业的影响” 对市民一定标准的购房给予财政补贴。
西安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移开了蒙面的琵琶,地方政府“救楼市”的政策正在蔓延。
截至10月中旬,出台救市政策的地方政府从最初的地震灾区成都到西部地区的重庆、西安,再到中部地区的长沙、武汉,再发展到东部沿海的福州、厦门,现在已经到达长三角最重要的代表性城市南京、杭州和上海。
等到南京和杭州出手之时,更好的“借口”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会影响中国经济,需要刺激房地产业从而刺激经济——这也是建言全国救市的重要理由之一。尽管在杭州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市场状况远未达到需要救市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反倒帮了房地产市场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