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屋又分化出“可售”类的公屋——居屋,类似于大陆的经济适用房。 2003年下半年,居屋等政策被全面叫停。
香港房屋署官员何丽嫦表示:“减少干预私人物业市场”是公屋发展的一项原则,一方面是因为居屋价格和私人楼宇市场中的低价楼价格相差不多,不少申请购买居屋的人的收入完全可以购买这些私人低价楼宇,这些低价楼宇占到香港私人楼宇市场的60%,均价约200万港元一套,而居屋价位也介于20多万元到200多万港元一套;另一方面是因为居屋的审核、销售、监管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房屋署高峰时期有上万人,而目前只有八九千人;另外,用于公营房屋建设的土地是宝贵的社会资源,资源有限。
三、结果难料:是民心大顺还是吃力不讨好?
这回中央政府在全球受到金融海啸侵蚀,中国经济处于下滑阶段提出宏伟的保障房建设蓝图,自有它的道理:首先,前两年的房地产业的经济泡沫使老百姓对买房望而却步,今年频频出台的救市政策又使民间产生质疑:政府是在救开发商还是在救经济!此时出台这项民生工程可以安抚民心,政府终究还是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第二,此时房地产业低迷时期,地价走低,节省拆迁成本;第三,此时的建材价格狂跌,建设保障房成本低;第四,增加开工面积,解决就业,也同时拉动钢铁、水泥、家具、建材的需求,带动同一经济链条上的其它产业的发展。
可真正能从经济适用房受惠的中低收家庭有多少?以深圳为例,深圳现在执行的2007年的标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0多元,价格因为地段的不同,每平方米有4000多元和5000多元,基准售价则为4863元/平方米,而且只有家庭成员中至少一名拥有有深圳户籍的才能申请。深圳的人口现状是是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而深圳户籍人口平均已经不止一套房了,那些达到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0多元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对于均价为四千元的经济适用房又消费得起吗?
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按建设成本确定,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经济适用房出售实行政府指导价,不得擅自提价出售,即不能在市场流通。那么购买经济适用房就不能享受若干年后房产升值的利益。而现在房地产价格已跌至合理空间,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与低价位楼盘的价格相差无几,经济适用房的价值还有多少?
而且,由于经济适用房的大量产生,首次置业自住的人群被分流,挤压商品住房的市场需求空间,无疑会冲击低价位房地产市场。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动用政府资源介入房地产市场,人为地制造了市场的二元结构,冲击了本就脆弱的房地产市场 。专家指出,政府托底保障只是辅助性的,否则,市场配置资源的体系就会乱套。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应该是在市场供不应求、房价走高时候的必要举措。当年香港“八万五”的教训 ,政府应该汲取。
再者,近年来,地方财力主要来源于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收益,但现在全国的行情是土地难以出让,商品住房销售冻结, 税收增长大幅度降低,有些省市财政在9月已经出现负增长。尽管一些省市已经公布巨额投资计划, 但真正能够落实到位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还是一个未知数。深圳现在正在进行五条地铁线路的建设,去年以来深圳是全国房地产价格下浮幅度最大的一个城市,财政状况可想而知,住房保障的持续性和财政负担能力不容乐观。
地产人士陈宝存说“千军万马涌向经济适用房,能把国家财政拖死。”我赞成这个说法。保障性住房是一种政府消费而非居民消费,是以耗费财政收入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增加保障性住房拉动不了内需,而且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扶贫总有个尺度,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提高消费能力才是关键。
一边是地价虚高,导致居高不下的房价,一边是免地价,增加财政负担的保障房。何不合二为一,地方政府让出土地出让金的不合理部份,降低商品房建设成本,地产商自主降低房价,让居者有其屋,又能享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升值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