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住房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出售给买房者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另一类是用于出租的廉租房或政策性租赁房。
一、 全国上下急吼吼,兴建保障住房保民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11月12日表示,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今后3年,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投入。其中,对廉租房投资2150亿;棚户区改造投资1015亿元;经济适用房投资6000亿元,综合约9000亿元。
继而,国务院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中有新的提法:要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3年保障住房建设目标很快落实到广东省:11月16日,广东省建设厅表示,在2009年-2011年,全省将投入30多亿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用于新建、改建廉租住房和发放租赁补贴,解决3万多户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条件家庭的住房困难;每年投入30亿元左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解决2万多户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负责人日前也透露,该局正在组织《住房保障2009度计划》编制工作,未来两年,深圳将建设保障性住房超过6万套,其中,2009年,深圳将建设保障性住房0.8万——2.6万套。
中央财政的9000亿元投资如何分配到每个城市尚没有定案,但中央财政拨款预计很难拨给经济发达的广东深圳、广州等城市。
二、香港公屋警示录:不堪回首!
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公共住房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包括无偿提供土地和建设性费用,也包括无偿提供土地补贴费用等方式。而私屋则为商品房,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
香港的公屋就类似于大陆的保障性住房,让我们回顾一下香港公屋的历史:
1997年10月,时任香港特首的董建华在上任后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按照香港长远人口及住房需求,每年兴建8.5万套住宅 ,作为长远的建屋目标。
董建华提出上述计划后,恰逢亚洲金融风暴爆发,香港股市暴跌, 房价大跌,经济严重受挫。不少在高峰期向银行贷款的购房者成为“负资产者”(房屋现值低于银行贷款价格)。地产界人士认为 “八万五”计划助长了金融风暴对香港的冲击 。
2000年6月,董建华首次承认,“八万五”建屋计划早已不再实施,因此已经“不存在” 。翌日,早盘恒生地产分类指数上升1.08%,跑赢大市,恒指则上升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