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楼市政府救得救不得?
侨报点评:房市似乎成为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分野,救市更被界定为救既得利益者,是房地产商与政府权钱互利的结果。然而救市不得于救房价,楼价与百姓收入严重脱节,加剧两极分化,不是社会健康发展之路。 (萧牧)
原文如下:
中国的楼市政府救得救不得? BBC 2008-12-23
中国中央政府继各地方政府出手振救本地楼市之后,上周公布了刺激楼市的新措施。但不少学者认为此举风险很大,恐为将来埋下隐患。
救市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刺激商品房市场供求、在融资方面给地产开发商提供引导和帮助等。
此前,各地方政府都已先后推出救市方案。
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和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政府该不该救楼市,怎么救,救不救得了,会不会留下后患,等等,这些都是颇有争议的话题。
救了谁?
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张炜接受本台采访时说,现在中央政府决定拯救楼市,显然经过深思熟虑,权衡了各方诉求。但这个决定对民众希望房价继续下跌,楼市泡沫继续缩小的要求,可能会起到抑制作用。
他认为这是个比较危险的动作。
此前,围绕政府救楼市到底救了谁,也颇有争议。有人说是救了房地产开发商,有人说是救了地方政府,而真正该救的无房阶层,却还是买不起房。
张炜认为,中国政府可能确实相信振兴房地产是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尤其是在对中国产品的国际需求持续减弱的情况下,因为中国经济很长时间以来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投资中大部分是房地产。
但是,他指出情况并非那么简单。
政府救市,最高兴的是房地产企业。但救市决定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考虑,那就是如果现在不出来救市,房地产企业过去向银行借的大量贷款可能就又成一批坏账,就会导致中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
饮鸠止渴?
他还指出,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已经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个缺陷。现在还是用这一招,可能会使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
已经有不少经济学者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扭曲严重。房价高企,使许多想购房置业者望而止步。经济危机出现,楼市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更多人会等待。另一方面,房地产供应已经过剩。
张炜指出,在中国高、中、低档房地产已经投资过剩的情况下,救市的愿望和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房地产投资,非但不能解决低收入民众住房问题,反而为经济结构进一步扭曲“作了负面铺垫”。
中央政府救楼市计划中,刺激市场的具体措施包括放宽二套房贷限制政策,取消城市房地产税,下浮廉租房建设贷款利率,购房超两年转让免营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