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市面上的“降价”信息,也是鱼龙混杂,真假莫辨。一些“火辣辣”的高折扣、大降价,其实不过是开发商进行的小范围试探。比如曾传出6.3 折的远洋山水,实际上只有一套该折扣幅度的房子;曾号称4.6 折出售的万年花城,被证明是关系户特别照顾的结果;而中国第一商城的“直降7000”元,则是一个经过了近10 年烂尾和倒手的改头换面项目。
总体而言,北京大部分的楼盘价格依然高于2007 年11 月的水平,在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杨少锋看来,目前房价所调整的,仅仅是开发商的报价,而并非真实的价格,“尽管出现了种种楼市利空的表现,北京市的房价还没有出现普通人所期望的大跌。”
中广信地产服务机构副总经理卢校也认为,“我更愿意说北京房地产市场进入了一个销售的困难期,成交量低下才是市场的真实表现,至于是否进入一个全面的降价通道现在还不好下判断。”卢校表示,从9、10 月份的成交量来看,市场上大部分项目销售都很困难,整个北京市同期交易量和2007 年同期对比大概下降了40% 以上。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肯定会有一些受到现金流影响的发展商选择降价割肉甩卖,以此来保留存活在市场的机会。
降价试探“由浅入深”
从送物业费、送汽车、送家电之类的实物促销,到明码标价的“直降XX 万”;从半遮半掩的小幅度折扣,到各类名目的特价房促销。纵观2008年北京“降价”历程,“向下”的趋势明显,其过程却充满了犹疑与试探。
早在今年1 月,北京住宅市场就出现若干以“春节特惠”为口号的打折销售。这可谓“降价”的第一阶段,以“实物赠送”为基本特征。其典型项目是位于回龙观的东亚·上北中心派发的20 年物业费等“礼包”与珠江·奥古斯塔城邦“买联排别墅送宝马”的优惠活动。
2008 年3 月,北京万科中粮假日风景10 号楼开盘,一次性付款可以享受9.3 折的优惠。当时,这可谓市场上“明码标价”的最低折扣。由此,北京降价进入了“小幅折扣”
的第二阶段。开发商们显然希望借助北京3、4 月份的传统销售旺季,改变楼盘的滞销状态;但另一方面,多数人并未意识到楼市“寒冬”的严厉,不愿意削薄自己的利润,于是,93—98 折的小幅折扣,成为这阶段开发商的惯用伎俩。希望以这种“小恩小惠”刺激市场。
购房人并未因此买账,开发商的资金链却越来越紧张。在银根紧缩和销售低迷的双重压力下,从4、5 月起,京城降价向纵深发展。其“代表招式”,第一是新盘的“低价入市”;第二是老项目纷纷推出“特价房”。
2008 年初,沿海赛洛城的七期更名“美利山”,开盘价格比同区域均价每平米低3000 元,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此后,大成时代中心、东方郁金香、紫金新干线、银谷美泉、媒体村公寓、保利·百合花园等多个新项目在入市时,都参比周边楼盘价格,降低10%—25%。比较理性的定价策略,使这些项目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盘的“低价”也越发明显。7 月底,位于二环内,菜市口路口以南的中信城,以均价18500 元/ 平米的低价高调入市,而不远处的一个高档精装项目均价一直保持在40000 元/ 平米。9 月,位于通州的新通国际花园三期起价6800 元/ 平米,不仅大大低于项目一期的均价9400元/ 平米、二期的均价8600 元/ 平米,也低于目前通州的其他新盘价格。
新项目没有“历史包袱”,在价格策略上比较灵活;老盘的顾虑则要更多。开发商想到的一个理由就是“特价房”:根据特定的户型、朝向、面积、楼层,将项目中部分房源列为“特价房”,其价格大幅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