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的第一人是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肖争光,他是“救市”新政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10月29日上午,肖争光把前些日子一些主流媒体要求采访的传真递给记者,这些媒体的采访提纲里的问题“火药味十足”,香港一家知名媒体列出的第一个问题开门见山——“政府‘救市’有用吗?”
“西安‘救市’该不该现在已无需讨论,现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肖争光说:“当我们西安打出第一张救市牌后,舆情的冲击将我市推到了另一面,我们从容淡定,因为没有私心杂念,也不违法,这是负责任的政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判断决策成效有时还需要时间。
2008年9月4日,西安市率先出台《恢复房地产市场的若干意见》,被媒体解读为“救市”并引起强烈争议,在争议中前行的西安新政经历了艰难考验后,全国18个城市集体“救市”,紧接着国家重拳出击,应运出台了“救市”组合拳,这无疑说明西安的“救市”新政是前瞻的,走在了前列。
楼市的“冬天”
地震和金融危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一直坚挺的房地产市场
西安“救市”的背景与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和次贷危机有关。
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2008年刻骨铭心的重大事件,巨大的冲击波将与它一衣带水的陕西也变成了灾区,楼房成了地震的“参照物”,城市人谈“楼”色变,楼越高人们的恐惧越强烈。地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一直坚挺的房地产市场。
与此同时,南方许多城市受次贷危机影响,投机炒房的恶果也逐渐显现,房价虚高的城市纷纷挤压着“泡沫”,往日在人们眼里被指责为暴利的房地产行业面临着巨大考验。部分人在“复仇”心理的支配下喊出了“让开发商把暴利吐出来”的声音。
持币观望的人越来越多,房地产业过早地进入了“冬季”。
有资料表明:2008年5月12日至5月31日西安楼市日均成交量,比上月同期下降37%,比去年同期下降34%,6至8月成交量为159.08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31.05%,有相当多的楼盘,特别是高层楼盘,震后一个月内几乎没有销售量。今年二手房市场交易量震前平均每月为16.5万平方米,震后平均每月仅为6.1万平方米,下降了60%。
与此同时,建筑工地受损严重,48台塔吊受损,全市建筑工地全面停工1~3周,有的更长,近10万川籍农民工返乡,务工人员紧缺,开发项目建设进度减缓,连续出现了因延期交房导致业主堵路的群体性事件,市场人气低迷,观望气氛较浓……
由于建筑业增加值、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全市经济总量增长指标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40%,建设行业受损情况对全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影响较大,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坐不住了,在落实中央、国务院及省上有关抗震救灾决策部署时,提出了“三增两稳两恢复”的针对性措施,以化解眼前的这场危机。
6月13日上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确定,坚持“三个不变”,全力抓好“三增两稳两恢复”:即坚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变,坚持经济责任综合考评指标不变,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发展的决心不变;增加投资、增加二产产出、增加财政收支,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物价,恢复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根据市委常委会精神的指示,市政府相关部门马不停蹄地寻求突破逆境的良方。
“救市”的新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这只“螃蟹”成为冰冷湖面上最吸引眼球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