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救过来,要看经济危机和救市谁的力量大
京华时报 肖宾:中国出台总投资4万亿的扩大内需十大举措,其中有三条举措直接涉及房地产,对于救经济就等于救房地产和救房地产才能救经济这两种观点,您认可那一种?
潘石屹:这两种观点不矛盾。经济是一个整体,房地产行业只是其中一部分。如同看病,无论是治疗心脏、胃、肺等都是为了机体整体的健康。如果机体任何一部分病了,全身就会病,任何一个器官死亡了,身体就会死亡。现在常有这种讨论,救房地产还是救经济,救消费者还是救开发商,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经济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一财经日报 郝倩:国际金融危机已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主要经济指标下行趋势明显。您认为当前政府的救市举措能否真正扩大内需?如果能的话,经济形势何时能有好转?
潘石屹:可以延续上一个问题来回答,中国救市,是救中国经济,同样也会救到全世界的经济。因为全世界的经济是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中国投入4万亿人民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铜材、铝材等等,原材料市场和价格都是国际化的市场和价格。如果中国有需求,全世界市场都会恢复。至于能不能救得过来,要看全球经济危机破坏力和救市力量谁大了。
第一财经日报 郝倩:对于政府出台4万亿政策,国内外有很多持怀疑态度的人群,认为是新瓶装旧酒,潘总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潘石屹:最近,许多国外分析员、经济学家等待中国政府4万亿人民币的清单和细则,《华尔街日报》上有“新瓶装旧酒”的说法。但只要中央下了决心,统一了认识,中央政府有投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会更大。因为地方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是很难受的,他们直接面对着的是:学生教育、病人治疗,低收入人群扶助……所有这些都是刚性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第一财经日报 郝倩:拉动内需的4万亿投资,不知道向能源行业投入的比例占多少?全行业原材料价格是否就此得到有效控制?房地产受到影响会有多大?
潘石屹:能源、原材料是被动的行业,把4万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带动其它行业。如果没有最终需求,只对能源和原材料投入,为投资而投资,为就业而投资,就会形成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