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花朵绽放在寒冬
“我在想,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下的启动内需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侵袭下,拉动内需有何异同?”采访中,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健向《瞭望》新闻周刊自问自答说,“10年前,撬动内需的支点之一是房地产,10年后还是。不过,前次倚重的是商品房市场,这次的落脚点则是保障房。”
事实确乎如此。“保障性安居工程”被列为“国十条”之首与房地产被推至“重要的支柱产业”之巅,如此政策组合至少传递了两点信息:
其一,政府已经在政策层面公开确立“救经济必先救房地产”、“促投资离不开稳楼市”的取向。
有一组数据不可忽视:全国用电增速从2008年2月份的同比增长约15%,一路下滑到9月约为6%的同比增速。用电量增长的变化反映了当下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高层已经深刻意识到,“在基本面是好的”大判断下的“形势严峻”,决定用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驱动投资来阻止经济下滑失速。
但现在的新情况是,与10年前相比,中国的投资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月,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中,电力热能、交通运输和水利环境占比之和不到25%,而制造业投资超过30%,房地产投资占33%强(就地方而言,房地产投资一般占地区投资的1/3以上,少的也占到1/4)。这决定了仅靠基础设施投资还不足以撑起经济增长,单纯政府投资也难以弥补房地产、制造业投资的下降。
眼下,制造业,尤其是普通制造业日子不好过,民间投资热情几至“冰点”。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明显的调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规模开始显著下降,开工不足、销售冻结上升。房地产投资需求萎缩已经产生连锁反应,逐步影响相关行业,如钢铁、纯碱等。
在这种情况下,重新提振房地产业成为促投资、保经济的不二选择。所谓“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加快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均可解读为:在经济形势的变动之下,政策的钟摆重新回到倚重房地产上来。市场普遍预期,此前所有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均会被搁置,譬如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最为担心的土地两年不开发要被收回的政策,在未来3年内不太可能被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