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新政中强调了政策性住房的保障力度,但是限价房、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规模对于商品房市场的的冲击北京似乎并未多加考虑。
此前,在各地的救市政策粉墨登场时,作为决策中心的北京却如风暴中的台风眼显得异常的平静。然而,救市之风终究不可逆转,日前,北京市建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11个部门联手出台了救市新政,即《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都救市登场!
新政:保障为本
北京救市新政包含了降低住房交易税收负担、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力度,颁布新的普通住房标准等等诸多具体措施,但实质上,该新政的核心内容明显是针对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保障问题。
此前,北京已经明确表示明年将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在11月12日北京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上,北京就已制定了明年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50万平米保障性住房和两限商品房建设的计划,总的建设规模将达到850万平米,从中或可窥见北京对于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重视。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最新出台的救市新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该计划的延续。
事实上,市场反馈的信息也透露了市场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强烈需求。根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北京的保障性住房销售总量为4805套,比商品房签约量还多出1363套,这是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销量首次超过商品房。
这似乎已不难理解,为何救市新政明显在保障性住房方面有所倾斜。新政明确指出将加大住房消费信贷,特别是公积金贷款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在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力度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新政还要求做好保障性住房和限价房配租配售工作。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政策的推行和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的铺开,或将有效解决中低收入者的家庭住房困难,这无疑是北京救市的初衷。
而对于该核心内容的重要补充,新政还规定了一条:“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这意味着未来北京提供给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将减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保障性住房的土地需求,同时对于消化北京市目前的商品房存量来说显然也是极其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