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楼市,被全体公民给予了集体关注,这一次,人们看到的是楼市在救不救中挣扎的身影。一方面,房价变动影响亿万消费者的生活;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发展牵动宏观经济增长,影响金融稳定。政府救市还是不救?为何政策难以让市场回暖?房价到底还有多少下降的空间?这些,对于处在发展期的中国楼市来说,或许并不能用是非黑白的简单逻辑来回答。
政策频出,“救市”成2008年关键词
从“双防”到“一防一控”,再到“一控一保”,直至今天的全面“保增长”,中国经济基调频频更换。减税、下调利率、鼓励购房……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救市政策也在不断推出
无论如何盘点2008年的中国楼市,“救市”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从开发商疯狂拿地、消费者盲目购房到商品房空置高涨、消费者持币观望,仅仅经过了一年多时间,楼市便由“热”转“冷”,继而“救市”论大行其道。
梳理近三年来的房地产宏调政策,很明显地看到一个脉络:2006年至2007年9月是政策密集期,中央政府从土地、金融、税收、市场规范等方面频繁出手,抑制房价过高、过快增长;2007年10月至2008年8月是政策空当期,直至2008年9月16日首度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此“双率下调”被认为是国家宏观调控思路转向的标志。
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强调,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这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出手救低迷的楼市。
随后,财政部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免征收印花税、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紧接着,央行数次下调利率……
同样在11月,国务院也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十项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
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秘书长赵进京表示,今年中国经济基调也经历了一个季度一种基调的变化频率,从“双防”到“一防一控”,再到“一控一保”,直至今天的全面“保增长”。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走弱,保增长这个基调将持续一到两年时间,“因为经济衰退都是有一个周期的,不太可能一下子就上来”。
自救?他救?楼市如何迎来春天?
房地产业是在开发商的“自救”中寻找出路,还是在政府的“他救”中等待“解放军”?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的救市效果十分有限,开发商要抓紧时机着眼于自救
据测算,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钢材需求减少2万吨,门窗减少8万套,减少2万套左右的卫生洁具。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已达1/4左右,且上下游共涉及50多个行业,在出口萎缩、消费不足的背景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剧烈下挫,我国经济迅速下滑的风险将加大。
“房地产业每年对政府税收的贡献太大了。去年房地产业对河南的税收贡献应该在33%以上,对郑州市的税收贡献达到40%以上。”赵进京介绍,房地产业影响劳动就业、建筑行业等50多个相关行业,楼市过冷或过热都不利于社会稳定,整个房地产业容纳了40%~60%的外来务工人员。“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了问题,经济就出现问题了。”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随着全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松动,房地产业是在开发商的“自救”中寻找出路,还是在政府的“他救”中等待“解放军”?
“政策不是救高房价,而是救市场。”河南汉飞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学军表示,中国的楼市是一个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市场,政府一些救市政策的出台,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市场传达了一个暖市的信号,从政策上鼓励大家买房。
河南通利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徐文表示,市场对政策的反应是有一定滞后性的。政策很难做到完美,市场不可能按照理想的意愿精确运行。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刘社表示,房地产的暴利时代将被终结,国家也不可能长期过分地依赖房地产业来提振经济,会逐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各行业的平衡发展。因此,开发商不要再等待政府的救市政策来拯救楼市,政府的救市效果十分有限,开发商要抓紧时机着眼于自救,即不搞任何花样和借口,而直接降低房价,来吸引消费者,“谁降价在最后,谁将付出最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