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长,乐观一点嘛。”在住交会“三名”颁奖酒店门口,匆匆离开的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说。
12月初的北京深夜已是寒风萧萧,让在酒店大门之外的李思廉在回答本报记者抛出的“如何过冬”的问题时,不由得裹了裹衣服。
在暖气和空调的沐浴下温暖如春的住交会“三名”颁奖现场,一贯低调的“首富之父”碧桂园主席杨国强在回答主持人同样的提问时,指着住交会组委会“信心中国,信心地产”说,“这不都写着嘛”。
在经历了十年的狂飙突进之后,房地产行业在去年年底开始忽然全面减速,在12月份这个冬天时节,扑面袭来的冷空气与笼罩在房地产行业的寒意相衬得如此相得益彰。
正因为如此,在走入第十个年头的中国住交会上,“信心”成为几乎所有参会者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个词汇。对于艰难前行的房地产行业而言,如何突破困局成为一个所有参与方都在寻求答案的一个公共问题。
反思
在本届住交会上,对于目前房地产行业陷入的困境,反思成为地产商的自觉行动。
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指出,在房地产初期已经建立的一个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由于原建设部很长时间里忽略了廉租房,随着房价上涨,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房价相去很远,这个本来是政府的职能缺位造成社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普遍不满。
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一个月前,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国务院新闻办首次披露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大体分配,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了2800亿元, 占4万亿元的7%。
对于此次中央配予高额资金保障,加快住房保障建设的计划,孟晓苏为其叫好,认为这是政府在弥补之前的疏忽之举,将让房地产行业回归本性。
在住交会 “房地产行业发展与企业战略论坛”上,央企房地产领军企业之一的中国中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秀斌,首先以一个名为“重塑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规则”的主题演讲,拉开了房地产企业反思的序幕。
“为什么造成现在的局面?值得大家深思。反思房地产‘野蛮生长’的十年,可以看出,房地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更主要的是‘暴利’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各市场主体更主要的是以‘钱’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这也正是中国房地产业走入今天困境的根本所在。”在演讲一开始段秀斌就抛出了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直切要害。
在他看来,在房地产十年一遇的牛市中,开发商习惯了市场只涨不跌,最终使得市场优胜劣汰的职能几近丧失。但是,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律表明,全行业暴利局面不可能持续存在,最终所有行业的盈利状况都将趋近社会平均水平。
“时至今日,开发商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靠土地升值赚钱的时代已经终结了;靠低水平产品重复开发建设、以速度赚钱的时代已经终结了;靠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赚钱的时代已经终结。”段秀斌指出。
过冬
反思之后,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如何继续前进。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此轮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或许正是行业获得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契机和起点。
迎接春天的到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自然是造成行业困局的融资问题。在12月1日,住交会十大论坛之一的房地产融资论坛座无虚席,包括开发商、银行、担保、信托、海外基金等各个领域做房地产融资的高管齐聚一堂。
“房地产行业要获得新生,必须重塑一个理性、规范、全新的市场规则。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找准角色,把关注点放在行业健康发展上,而不是放在政府的土地收益和税收增长上。”段秀斌指出。
对于政府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资金来源,孟晓苏指出,在历史上利用发国债推动经济建设的思路将重现。明年政府会通过全国人大批准发行国债,来保障廉租房建设的资金。
在探讨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之余,商品房建设资金方面的求索更为牵动开发商的神经。作为银行界代表,民生银行投行部总经理郭鸿飞对于房地产信贷政策的放松颇为谨慎。他预测,国家货币政策对地产信贷向宽松方向引导作用有限,地产企业信贷融资的困难不会好转。
这样的论调让中体奥林匹克花园管理集团董事长吴振绵将危机下的融资之道的话题延伸到危机之下的成本控制。他比喻说,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就像一瓶有限的矿泉水,如何省着喝,才能度过这个冬天。
不过,政策的暖风已经从房地产行业拂过。在此前的11月26日晚,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同时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有史以来最大一次幅度的降息,使得商业贷款基准利率回归到6.12%,相当于三年前的基准利率水平。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预计,政府进一步的救市政策很可能是“购房减税”,但有可能不是中央政府出台统一政策,而是由各地方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出台政策。他认为,下一轮带动中国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一定是房地产。
海尔集团董事长兼CEO卢铿认为,尽管行业市场暂时低迷,但房地产总体发展长期前景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