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在国务院的主导下,原建设部牵头,联合其他部委出台了包括信贷、规划等一系列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国务院层面,当时房地产市场的冷冻,“相当程度”上被看做是5年调控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既然政策无法突破,房地产原本承担的拉动经济发展的任务就必须有所调整,中央政府的想法是通过大量修建“保障型住房”拉动内需,部分替代地产业对经济的作用。
2008年10月中上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健表示:“由于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饱和,加上钢铁、电力等行业过剩,可考虑以万亿级别的资金启动廉租房市场”,在加大财政投资的同时,启动消费,并消化钢铁、水泥行业的过剩产能。“如果一切成行,就相当于在商品房市场之外再建一个廉租房市场。”亚银投资的首席分析师李大伟当时表示。
然而金融海啸的冲击来得实在太快了,新建一个廉租房市场前景诱人,但恐怕远水难救近火。于是“改善型住房”的概念迅速提出,中央希望用以缓解二套房贷政策带来的压力。业界解读为“开口子”。
但仓促成行的“改善型住房”并未在中央各部门间达成共识。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系博士易成栋曾表示:“中央各部门之间有分工,各司其责。即使没有部门利益作用,从不同行业管理角度出发,看问题不同也是常见的。”
财政部提出的这个概念明显就没有得到银行系统的认可。本该在2008年10底出台的实施细则却在各银行中集体难产。此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公开表示,细则应该由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自觉提出来。但几乎与此同时,银监会出台了一个注意风险控制的通知,明显是针对一些有意“开口子”的银行。
国六条时代
高层的思路是希望确保经济增长,又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住房购买力。
地方政府的全力救助地产商的做法与中央政府的思路有出入。
就在一片混乱声中,国家的第二波救市措施出台。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措施》(即“国六条”)。与两个月前相比,国六条依旧没有突破原有的方向,但限制措施进一步宽松,营业税有所调整,此前沸沸扬扬的“改善型住房”有了一个明确定义,而包括银监会在内的各部门也没有再度“打对台”。
而“国六条”中最令开发商欢呼雀跃的是,中央明确地方是救市的主力。几乎与此同时,一系列此前颇有争议的救市措施正在各地方酝酿。购房退税、减免预征土地增值税,甚至一些地方出现了返还“土地出让金”的做法。这些“大胆”的做法明显触及中央政府的底线,于是出现了前文提到的一幕,姜伟新高呼暂停。
有知情人士透露,高层的思路是希望确保经济增长,又要提高中低收入人群住房购买力。地方政府的全力救助地产商的做法与中央的思路有出入。
本来在“国六条”出台前后,不少机构研究者都表示市场信心已经开始恢复,摩根大通李晶就表示,这是他们最近12个月以来,第一次比较看好房地产市场。瑞银亚洲房地产研究部联席主席王震宇也有相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的房地产政策可能会继续松动,而成交量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反弹。
但在姜部长表态后,一些机构投资者私下就表示,情况也许会有所反复。因为中央政府依旧维持原有的思路,大量建造保障房来拉动经济。据接近内部人士透露,其实管理层内也有着另一组声音,他们认为应该首先加大对商品房的支持力度,减缓保障型住房的建设速度。否则不仅会对商品房市场有所冲击,对于财政的压力也相当大。
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各层面围绕房地产行业的争议以至于政策,还会不断演变调整,未来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