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9年)地方政府不许再越权出台税收、财政等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的表态,让各地酝酿的重磅救市方案纷纷卡壳,此前重庆等城市高调计划的购房退税措施多半要无疾而终。
2008年12月,“国六条”才明确将救市权力下放给地方,没想到1个月不到就加上了一个紧箍咒。“其实这也是中央政府对于房地产的一贯态度,各部委间很难达成一致。”一位知情者直言。
也难怪,在高层眼中,房地产就像是自己最为调皮的儿子,常有些不服管教的举动。当国家三令五申要“和谐”时,他却把大江南北居民最后一块钱的积蓄挤光,外加一辈子的债务,使原本的经济事件变成了社会民生问题。
当父亲痛下决心“教训”儿子时,全球经济气候突变。这个不成熟的儿子占据着中国经济的半壁河山。按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的估计,房地产总计影响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而且经济学家还告诉我们,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相关系数高达70%。
现在,是全力救助这个儿子呢,还是一边敲打一边安抚?中央政府的救市行动陷入到“左右为难”的挣扎中。
艰难第一步
对于地方政府“对着唱”的行为,中央政府的态度由明确反对到逐步暧昧,这也是由于外围经济环境恶化所致。
这轮房地产的寒冬始于2007年9月,当时对于一路飙升的房价,中央政府再也忍不住了,祭出了控制二套房贷的绝招。果不其然,尽管不少开发商负隅顽抗,但市场还是开始进入冷冻期。成交量急剧萎缩,原本一路向上的房价也被拉紧了缰绳。
感觉到冷意的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还包括地方政府。如果中央是父亲,地方政府就是地产业的亲兄弟。经济学家周天勇表示,2007年土地出让金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0%。再加上各种附加在土地及房产上的税费收入,地方政府近60%的收入源于房地产。所以一开始地方政府就态度鲜明。
首先在2008年五六月,石家庄、成都出台商品房优惠税率、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等措施拯救房地产;接着到了7月中旬,长沙出台降低二手房交易税、给予二手房购房者补贴等四大政策;其后,福州、厦门、沈阳、重庆、河南、常州等地相继出台了放宽土地出让、调整公积金、减税、推行货币补贴及降低准入门槛等一系列“暖市”政策。
从9月开始,“暖市”开始变成直接“托市”。先是西安“减免房地产企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并对2008、2009两年的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给予一定比例财政补贴”,紧随其后就是南京政府宣布给购房者、开发商大额补贴。
对于地方政府“对着唱”的行为,中央政府的态度由明确反对到逐步暧昧,这也是由于外围经济环境恶化所致。一场金融海啸让中央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限制地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然而地方的救市举措大多毫无成果,在行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多番“请旨”后,中央政府终于在2008年10月下旬出台了第一波的救市措施。
伟大的博弈
仓促成行的“改善型住房”并未在中央各部门间达成共识。
本该在2008年10底出台的实施细则却在各银行中集体难产。
然而千呼万唤的措施,秉承的依然是原有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方向。政策调整也不涉及营业税、二套房贷政策。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位官员就曾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中央尚未认为楼市处在大规模危机爆发的边缘。也正因为如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没有合适的理由,推翻并逆转自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调控的紧缩性政策。这也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现有房地产进行调整时不能突破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