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有了杭州市第二垃圾填埋场的规划。
规划中,“二埋”占地1000多亩,容量达到2200万立方米,可以吃下2400多万吨生活垃圾,平均每天消化2000吨以上,使用年限达24.5年。
而第二垃圾填埋场之所以仍然选择在天子岭,也是视实际情况而定的。
“填埋场如果建得离市区远了,运输成本会大大提高;建得离市区近,又容易引发环境问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院教授陈长春介绍。
所以,“二埋”采用的是“楼上盖楼”的方法,即在“一埋”的基础上向西扩建480米,因此它有一部分是“踩”在“一埋”的位置上继续建设的。这种在填埋场的基础上再建填埋场的做法在国内也是首创。
而一系列高科技的运用不仅使它成为全国最先进的垃圾填埋场,也使传统的垃圾填埋处理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一埋’所在的地理环境基本上是不透水的岩石,只要采取垂直防渗技术就可以把垃圾和地下水隔开,防止了对地下水的污染。而‘二埋’是建在‘一埋’之上,采用的是垂直防渗和水平防渗结合的技术,保证填埋到地下的生活垃圾全面防渗。”陈长春说。
此外,以往垃圾填埋场总是对散发着恶臭的垃圾渗滤液无能为力。而这里采用的技术对这些又黑又稠的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后,能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还要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再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
正因为能对渗漏液和填埋气体进行有效控制,填埋作为垃圾最终处理手段至今也仍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垃圾主要处理方式。
不可否认,垃圾填埋处理具有操作设备简单、适应性和灵活性强等特点,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理想的垃圾填埋场却越来越少,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填埋处理所占的比例已呈大幅下降趋势。
据美国环保署(EPA)预测,美国填埋场数量已由1993年的3300多座下降到2000年的2300座,2010年将降到为1200座。
导致填埋场数量下降的原因有三条—旧填埋场逐渐达到其饱和状态;新填埋场选址困难;由于环境保护标准不断提高,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场被迫关闭。
事实上,由于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率提高,同时也为减少垃圾填埋场污染物的产生,垃圾填埋场的填埋物有机物含量也正逐步降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就相继实施了禁止庭院垃圾进行填埋处置的条例,德国也规定了在2005年以后,有机物含量大于3%或5%的,不能进入一级或二级填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