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从转运站运出去的垃圾,将大部分去往它新的归宿:垃圾填埋场。
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位于杭州市城北半山石塘村,是中国第一座按照建设部卫生填埋标准建造的大型垃圾填埋场。远观整个填埋场,景象颇为壮观。偌大的场地犹如一个巨大的锅,约有十几个足球场大小。
整个垃圾填埋严格按单元分层作业,流程为:推平—压实—覆土。
进入填埋场后,远处的垃圾运输车就像玩具,在专门修建的垃圾跑道上奔驰,然后开到道路的尽头,把满满一箱散发着臭气的垃圾倾倒在土坑里。接下来,将其推平并在已预备好的坑中加盖盖好并压实,使其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分解有机物,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而每倾倒一层垃圾,就会覆盖一层泥土。每层垃圾的厚度在1米左右,并定期杀菌消毒。在大坑的底部,则是用厚厚的聚乙烯薄膜铺设的防漏层,防止垃圾的渗漏液渗透和污染地下水层及土壤。
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填埋场的设施,主要有沼气收集房,防渗漏垫层,以及渗沥水处理。在大坑周边,每隔一段距离就竖着粗黑的管道,是专门用来收集垃圾中的沼气的。
沼气是垃圾场产生的主要填埋气体之一,如果直接排入大气,缺乏回收利用,会对大气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危害。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都禁止填埋气体直接排入大气,规定填埋气体必须进行回收利用,无回收利用价值的则需集中收集燃烧排放。
在国内,只有广州李坑垃圾填埋场和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对填埋气体进行了回收发电利用。
1994年5月,天子岭垃圾填埋场与美国惠民集团合作,成立中佳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建设填埋气体发电厂。四年后,电厂正式投产发电,填埋垃圾经发酵产生的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得以被输送到发电厂,不仅防止了“二次污染”,变废为宝,也有效地消除了填埋场产生的安全隐患。
不仅如此,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在植被恢复上也做了积极尝试。
如在填埋场封场区域种植竹子,成活率达95%以上,这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垃圾填埋堆体的稳定性都大有裨益。
然而事实上,像天子岭这样拥有高端环保设备的垃圾填埋场在国内并不多,关键的原因还在于造价高昂。记者了解到,涉及到收集沼气(甲烷)设备的垃圾场一般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即便是将来垃圾场关闭了,还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
而目前杭州所使用的这个填埋场,是在原来的天子岭第一垃圾填埋场基础上扩建而成。
曾几何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杭州垃圾年产生量呈梯状迅猛增长,当初设计使用年限至2003年底的天子岭填埋场也开始接近饱和,生活垃圾的去处又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