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性包装是另一项世界食品工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它已涉及了广泛的应用领域,如我们平常吃的肠衣、果蜡、糖衣、糯米纸、冰衣和药片包衣等都在这项技术内。目前,由于保护环境的需要,可食性包装领域又涌现了很多新产品和新技术。
可食性包装方兴未艾的领域之一就是发展多功能可食性包装膜。主要是利用天然水融合性高分子膜材,或兼用疏水性物质和乳化剂作为膜液,配加各种防腐剂,甚至配加酶制剂等生物活性物,浸涂于农产品或食品表面上,干燥后形成一层几乎看不见的薄膜,该层膜具有阻温、阻气、防虫、防腐、抗氧化、抗褐变、抗病等不同性质,且可食用。如薄皮水果、大叶蔬菜及花菜的保鲜膜常常要随果蔬一起被送入口中,糕点、糖果的内包装及一些畜产品的内包装也能入口即化、美味透明,并具有适当阻湿、止氧和防腐等功能而更为实用和高档。
可食性包装还有许多奇特用途。澳大利亚昆士兰一家土豆片容器公司制作的土豆片容器,其味道并不逊于盛装的土豆片,从而使人享受到“大嚼容器之快”;利用含有色素的可食涂料,对不易着色的食品进行表面染色,既可降低色素总用量,又能扩大色素染色范围,并提高其染色效果和稳定性。
把好“净菜进城”这道关
农贸市场的“脏、乱、差”尽人皆知,腐烂的菜叶、飘散的鸡毛、腥臭的鱼水以及时不时踩到的“血滴”,让人不禁皱眉恶心。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农贸市场的卫生状况治理,但是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整治过后往往又“老方一帖”。
我国农副产品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是惊人的,每100吨毛菜大约就会产生20吨废弃边角菜。北京目前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一年670多万吨,其中60%为以蔬菜垃圾为主的餐厨垃圾。这些餐厨垃圾不仅污染环境,填埋处理时还要占用大量土地。
常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句话同样适合“菜场废弃物”。
农业专家赵亚夫告诉记者,2吨菜叶在不加任何钾肥的情况下,可以转换成半吨左右的有机肥,如果按一定比例加一些禽畜粪,则可以转换成近一吨的有机肥。而一亩草莓所需有机肥还不到半吨,2吨菜叶子足可以“养活”一亩草莓。
随着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兴盛,农村对有机肥的需要日益增多,像废弃的菜叶、果皮等都是沤制有机肥的很好材料,而目前,这些菜场废料都与城市生活垃圾一样进入填埋程序。不少环卫专家提出,这些“在城市是垃圾、在农村是肥料”的菜场废料应尽可能地留在农村,最好的办法就是“净菜进城”。
净菜处理也有几个层次,在蔬菜原产地对毛菜根茎黄叶就地进行剔净,简单包装,这是“净菜”的“基础级”;再进一步,是经过清洗、整理、检测、冷藏、运输等环节,具有一定保质期的“商品蔬菜”;而最高级的“净菜”,则是可以直接打开下锅加工的半成品。
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净菜产业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日本制定的垃圾减量化政策中,不仅毛菜被禁止入城,被禁的范围也随着城市的扩展而扩大,如东京市规定,八环路之内,禁止毛菜进入,由此减少城市生活垃圾20%。参照日本的计算方法,我国每年可少产生垃圾3000万吨,若按北京158元/吨的处理费,每年可减少投入47亿元。
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治理专家王维平先生认为,“净菜进城”在减少垃圾的同时,也节省了经济成本。北京每吨垃圾处理费用至少158元。而每300吨大白菜,就要产生60吨废料。这60吨废料运进运出,往返运费加上垃圾处理费,都是无效劳动,是一笔不小的浪费。另外,家庭主妇买菜回家后,需要择菜、洗菜,这个过程也要耽误很多时间精力,如果买回的是净菜,这些时间和精力就可以省下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生产力的节约。
既然“净菜进城”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净菜并不常见呢?王维平先生有些遗憾和无奈地说:“实际上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的观念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