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政策法规的实施往往受制于传统习惯。呼吁净菜进城,相关政策法规早已出台。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净菜进城工作的通知里,都对净菜进城提出了相关要求和目标,但是真正了解相关内容者却寥寥无几,目前净菜卫生尚无国家或行业标准,而是全由企业或进货的超市认定。有消费者反映,购回家的净菜并不干净,甚至新鲜程度也要打折扣。对此,蔬菜行业协会相关人士称,相关标准年内有望出台,届时可以对市场实行有效监管。
此外,“净菜进城”还有蔬菜加工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农副产品产业链,我国在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上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的产值70%以上都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因此,加快我国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垃圾,还可以大大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垃圾分类,一个老生常谈
却不得不谈的话题
早在90年代中期,国内一些城市就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收集处理。马路边、社区里常能见到颜色各异的垃圾箱示意市民把垃圾扔进不同的桶里。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然而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始终在国内迈不开步子,甚至一些早已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已经在这项工作上举步维艰,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4月初,广州市环卫局对外宣称,鉴于分类垃圾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新的规划方案出台前,比单桶垃圾箱贵50%的分类垃圾箱暂时不再投放。这意味着垃圾箱将重回无分类的“单桶时代”,事情发展成这样,不禁让人困惑,垃圾分类难道不可行吗?
“目前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垃圾分类工作从宣传、倡导都收效甚微。”一位从事垃圾分类研究的学者指出。
新浪网曾做过一项调查,在3435名被访者中,89.4%的受访者所在的住宅小区都设有垃圾分类系统,但仅有38.6%的家庭给垃圾分了类。
很多市民表示,尽管对垃圾分类收集有所了解,也很愿意配合这项工作,但困扰他们的问题是:到底垃圾该如何分类。
仅以北京为例,对于垃圾分类就可谓五花八门。董先生住在北京城西的一个小区里,在他们小区,垃圾被划分成“可回收”和“餐厨垃圾”两类;但在一些公共场所,董先生又发现垃圾被分成“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等好几种,让人眼花缭乱。董先生扬着手中的一个装食品的塑料袋说:“其实我到现在都一直没弄明白,这个塑料袋到底该归入哪一类呢?”
广州市环卫局环卫处处长鲍伦军在谈到分类垃圾箱“退出江湖”的原因时就表示,除了宣传不足外,后续工作跟不上也是一大问题。
徐女士是广州城北一大型社区的居民,在她家楼下的两个垃圾桶上,分别写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样。一向热心环保的徐女士也十分在意,尽量将家中的垃圾按提示分别放入不同的桶中。
但有一天,徐女士却在不经意间发现,每天早上来装运垃圾的环卫工人,却将两个桶中的垃圾一古脑儿全倒进了一辆垃圾车中。徐女士十分不解:“我在家里把垃圾分好类,工人装车时却把它们又混在一起,这跟不分类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