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带来了这么多的垃圾,是谁让城市变成了垃圾场,也许只能扪心叩问我们自己。
人类的产生带来了文明,然而文明的产生却带来了垃圾。现代工业文明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马达,它输入大自然的天然水体、矿藏和原始森林,却输出了垃圾。
地球正在被垃圾包围,而作为人类的我们最应该反思,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是我们最根本的出路。
环保包装让“美丽”不再泛滥
“包装”,一个起初只是为了保护和保鲜商品的东西,如今却明摆着已经喧宾夺主,演绎出了“花样年华”。
180克燕窝缠着丝绸,躺在镶着24K镀金的“双龙戏珠”木盒里;53度的白酒,硬是被灌入一个龙型酒瓶,放在红木的盒子里熠熠放光;五六块月饼被“供奉”在硕大的皮制包装盒内,还有名表、美酒和上好的茶叶当“三陪”……即使撇开这些本来就讲究包装的礼品,日常商品中的包装也并不简单。拨开一颗孩子们爱吃的巧克力,先要撕下一层塑料纸,再打开纸盒,取出一颗后又要大拆一番才能最后送入口中;拆开袜子的包装则更为复杂,要用剪刀剪断塑料线,用手抠掉小商标、小铁钩,为了不损害质地,动作还得温柔一些。
为了吸引眼球,提高附加值,商家们想尽了各种方法包装商品,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偏爱漂亮的东西,于是在一个畸形的消费方式下,大成本、大投入生产出了“大垃圾”。
包装是商品的脸面,也是消费者认知产品的媒介。对商品进行适当的包装,既可起到保护和保鲜商品的作用,又可增加其外部的美观,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对商品进行过度包装,包装大,商品少,则会喧宾夺主,造成“美丽垃圾”的泛滥。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就约有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而在全国每年的城市固体废物中,包装物占到了30%。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包装盒用纸量就达24万吨,相当于砍掉了168万棵碗口粗的树。每生产1000万个纸盒月饼,包装耗材就需砍伐上百万棵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树木。那些“见怪不怪”的过度包装已经对我们的环境保护构成威胁,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包装”、“零度包装”的理念便悄然兴起。
“绿色包装”和“零度包装”的涵义相似,就是指可以回收利用的、无公害不产生垃圾的、具有节能和环保功能的包装。
欧洲的森林覆盖率在全球居前列,但欧洲各国对森林的保护却极为重视。其中最为称道的当数瑞典。瑞典是木材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但瑞典人“惜林如金”却由来已久,最典型的就是瑞典人发明的“绿色包装”—利乐砖包装。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利乐公司的创始人鲁宾·劳辛博士就试图以纸来包装液体牛奶。经过十余年研究试验,终于发明了被誉为“天生就有‘绿色包装’基因”的利乐砖纸包装。用这种“绿色包装”来包装的牛奶、果汁、饮料、无需冷藏,在常温下可保鲜六个月,节约了大量因冷藏而耗费的能源。而更奇妙的是,这种纸包装回收后可做成“彩乐板”制作家具、地板、玩具、音响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