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能否少走些弯路,一步跨入垃圾处理的第三代热解气化技术?这个过程显然是漫长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热解气化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垃圾无须分类,可以不选择地“通吃”并当即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它一旦投产,就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垃圾资源。而充足的垃圾资源又从何而来?
和其他问题一样,中国的垃圾问题也和众多的行政部门相关。环卫局管生活垃圾,环保局管工业垃圾,医疗垃圾则归卫生局管,因此,处理范围的划分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无疑是关键。
英籍华人、世界银行外国投资咨询服务部顾问彭重民曾经热心于在上海引进第三代垃圾处理技术,经过一番充分的前期准备后,他的团队开始和有关部门进行谈判。
先跟环卫部门谈。当咨询公司计算出采用热解气化技术处理垃圾每吨需要补贴300到400元时,上海市有关的垃圾管理部门就不那么积极了。因为根据初步计算,环卫部门将来用焚烧方法处理垃圾,每吨垃圾需从政府获得200到300元的补贴,而一旦采用热解气化技术,政府补贴会略有增加。
再找到环保部门。环保局有害垃圾处理中心却表示,希望这个热解气化项目能够专门来处理有害工业垃圾。
为什么会提这种要求?生长于国外的彭重民一时怎么也想不通,但他的直觉是,国内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其间,彭重民也试图把这个项目拿到别的城市,但很快他就发现,说服那里的政府官员似乎要比上海更困难。
现在,他似乎明白,这个差不多是“天上掉馅饼”的环保项目推行无果,有两点可以总结:一是体制问题,政府部门的行政分割及利益分割难以协调;二是认识问题,人们对于热解气化新技术还不十分了解和信赖。
这些问题,有些是他摸清楚以后能够努力解决的,有些则是他力所不能企及的。不过,直到今天,他仍然很有信心在国内推广热解气化技术。而后者,也应该是以后国内城市垃圾处理的理想方式。
打造垃圾处理“产业链”
如今,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问题,人们又不得不向垃圾伸手要资源。
经过工业社会近300年的纯粹消耗,自然界可供人类开采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迅速枯竭,因此人类必须寻求替代的资源,“垃圾”正是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自然资源中含有很多“垃圾”,而“垃圾”中又含有很多可被利用的“资源”。
以铁、铜、铅、锌为例,我国铁矿平均品位只有15%,铜的平均品位更低。也就是说,在这些矿产资源中,85%到95%以上的成分是废石和废砂。
而“垃圾”中,比如在生活垃圾中,铁、铜这些矿物的含量并不比在矿产资源中的低。比如废旧电池中所含铅、锌的比例就比矿产资源中的含量还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垃圾”其实是另一类矿山。因此,要想使垃圾不废,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机制。
“垃圾围城,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前我国都是由政府投入资金和人员完成收集、处理垃圾的工作。但是,政府取之于全体民众的资金主要应该用于提高公共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如果由政府承担处置废物的全部费用的话,就等于把取自于全民的资金变成了为某些企业追求更高利润,又不计入企业成本的‘社会成本’。”有专家表示,“当政府财政难以解决垃圾无害化问题时,这些垃圾就会以有毒、有害的形态进入环境,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就为某些企业获得利润而付出了‘环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