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目前的现状看,城市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垃圾,每一种都由一个部门管理,每个部门要成立自己的收集和处理系统,从分工来看各有道理,但从效率来看,则是极大的浪费。
对全体公民而言,完全由政府承担废物回收、处理或再利用的责任也似乎并不公平。因此,建立一个能使垃圾处理与再利用的产业良性循环,是维持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
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就是要形成“生产经营者、垃圾形成者付费、恶化环境者赔偿、回收利用者得利、政府扶持和赞助”的良性循环机制。
与此同时,城市垃圾处理的“产业链”也很重要。
一般认为,它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垃圾的数量和成分、废品回收市场的建设、技术的成本与可操作性、垃圾处置的土地资源、税收的支付能力等。
所以,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生活垃圾处理既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又必须通盘考虑、设计城市垃圾处理的整个“产业链”,包括垃圾收集、分类、运输、加工、交易、废品回收市场建设、检查与监控等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由于“产业链”中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互成一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因此,要把“产业链”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规划和培育,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把任何一个要素从“产业链”中分离出来而进行的努力,都是收效甚微的。
事实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关注,各国也在不断加大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力度。德国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前者之所以能够取得领先优势,是因为它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先进完备的环保政策和执行系统。而在垃圾产业化方面,德国更是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垃圾处理产业体系,从业人员超过25万,涵盖工程师、工人、公务员等不同职业。
在教育领域,德国的一些大学也相继设立了垃圾处理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同时也提供针对垃圾处理专业人员的培训项目。这些做法都为德国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市场化之道
目前,中国城市现行的垃圾处理大都还是由政府包干,采取非盈利性的收费。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垃圾处理费用连年攀高,许多地方政府不堪重负。
而在国外,基本上是采取政府招标的做法,改“政府行为”为“企业行为”。由于价格体制完善,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有保证,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融资,建成后由企业进行运营,政府只需通过税收或垃圾处理收费,就能保证建设投资的回收和企业的运营收入。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市场机制直接贯穿垃圾收运、处理和再生利用的始终。
此间,它所采用的征收居民垃圾处理费,为垃圾收集、贮存、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行提供资金的做法,也已被实践证明是比较公平、有效的方式。
那么,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是否也可以走这样一条路子?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不少城市的居民已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污染者付费”的思想已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因此,建立新的垃圾收费制度,时机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