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中国垃圾增长的速度实在太快—上海市一年的生活垃圾相当于5个金茂大厦的体积;而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堆起来,更相当于一个景山的体积。2007年,全国600多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高达1.25亿吨。
然而,多数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并没有跟上垃圾的增速。统计表明,全国垃圾总量约有四成未经集中处理,北京的垃圾在未来四五年内将无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场已与居民区为邻。
垃圾围城,该如何破壁?垃圾与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剧,垃圾处理的“中国式出路”又在哪里?
第三代技术的选择
在国际上,城市垃圾处理是长期困扰政府和市民的环保难题。一般来说,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烧。
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起步很晚,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垃圾处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时至今日,国内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采用的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
然而,虽然填埋方式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国内大多数填埋场都缺乏7层以上的严密防渗漏措施,所以不可避免会对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与此同时,填埋还会占用大量土地,特别是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地方,建设生活、工业垃圾填埋场已几乎没有了出路。
焚烧,曾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首选。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垃圾的体积,又利用其产生新能源。
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城市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垃圾,但就在垃圾焚烧厂遍地开花后,人们却发现了比垃圾灾难更可怕的二恶英——这是一种极危险的致癌物,在目前已经认识的环境激素中,它的毒性最大。
也正因为如此,曾以焚烧方式处理垃圾的国家都已经开始警觉。
其中,全球垃圾焚烧厂最多的日本(全国有垃圾焚烧厂1916个,占世界总数的70%以上)于1997年颁布了更加严格控制二恶英的新标准,强制改造、关闭二恶英排放超标的垃圾焚烧厂。
与此同时,在填埋、焚烧之外,欧洲、日本等又开始研究开发“第三代”的垃圾处理技术。
热解气化技术就是其中的代表。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焚烧,而是将大量的城市生活废物—废旧的电器、电脑、电池、打印机硒鼓、墨盒,医院废弃的一次性输液、注射品,巨量的生活垃圾等等统统在1200度以上高温中分解转化为汽,由此产生新的热能来发电和供热。这一技术避免了二恶英的产生,它吃掉如山的垃圾的同时,还制造了新能源,最终需要填埋的只是极其微小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