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地处北欧,常年平均气温较低,更有1/6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可供万物生长的日期比大多数国家都短,这就使得瑞典的生态基础较其他国家更脆弱。但是每一个来瑞典的游客,都会有一个印象,不论是人流繁忙的机场、火车站,或者偏远的乡村小道,总是特别干净。
是什么原因让瑞典这个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从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国家,在环境方面有如此优异的表现?
在2009 年7月出版的《瑞典垃圾处理报告》的扉页,瑞典废弃物管理协会主任魏内维奎斯特开门见山地写道:“瑞典的废弃物处理水平是世界领先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感谢所有国民和生产商、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2008年瑞典97%的废弃物都得到了回收。”
上面这段话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线索,让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一下问题的答案。
从源头开始回收
有一个说法,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换个角度说,让一件商品从被生产开始,经使用到回收,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也即是确保“宝贝”不至于变成“垃圾”的重要手段。当所有废弃物不分种类规模堆积成山的时候,再想要分拣利用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垃圾收集,要从源头开始。
收集的源头,并不是在你将垃圾丢入垃圾箱的那一刹那,而从源头收集,开始在产品被制造以前。
自上世纪末开始大量增加的电子产品,更新速度比一般产品要快很多,电脑、手机、Mp3,这些产品回收困难,却又包含了大量对环境有巨大毒害的元件。电子产品的印刷电路板(PCB)由玻璃纤维、强化树脂和多种金属化合物组成,而含有铅、汞、镉等元素的纽扣电池,一粒电池即可以污染600吨水。
在瑞典,在你要生产销售电子产品之前,你必须有完善的回收处理流程和设备,并在产品的说明上详细标注如何在使用后将此产品回收——生产者负责,这也正是欧盟针对电子产品回收制订的环保指令《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指令》(WEEE)的核心内容。
WEEE指令规定,生产企业对废旧家电有回收和再利用的义务。规定包含的电子产品范围很广,从自动售货机、冰箱、洗衣机这种大件产品到荧光灯管和MP3这样的小家电一应俱全,并要求在2006年底前完成人均每年回收4公斤以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