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的“产量”也与日俱增,“垃圾围城”之势不减反盛。但是,随着城市空间密度的增大,垃圾处理设施面临“无处立足”的窘境,即便是建成的垃圾场,也因气味难闻屡遭居民投诉。专家认为,垃圾处理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医治城市化带来的垃圾问题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战略。
当人们陶醉在繁华的都市生活中,这支垃圾“大军”也正一步一步地包围着他们,并随着城市的增大而增大。刺鼻的空气,巨大的垃圾山,周围灌木和树上零星点缀着的脏塑料袋,在风中不停地打着旋儿……随着这样的情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中国城市的“垃圾之困”也愈发地凸显出来。
有媒体报道称,中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另有数据指出,现在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垃圾1.5亿吨,存量已达70亿吨。
今年3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布了《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报告认为,2009年是中国“垃圾危机”爆发之年,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选址问题,甚至焚烧厂该不该建、能不能建等问题成了中国民众热议的话题,这表明过去一直处于后台的隐性问题终于走向前台,成为无法回避且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
垃圾实际上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其中存在极大的潜在效益。现在,全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损失约近300亿元(运输费、处理费等),而将其综合利用却能创造2500亿元的效益。
加拿大《星岛日报》当地时间12月27日刊出社论说,随着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垃圾围城困扰显得愈来愈严峻。一埋了之、一烧了之,都不是最佳途径,中国需要建立的是一套合理有效的综合性处理体系。
一方面,要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垃圾数量,堪称较符合环保的治本之道。海外有些地区,是规定住户要购买特定的胶袋来装载垃圾丢弃,垃圾愈多,要买的胶袋愈大和愈多,花钱就要更多。因而我国要严格执行限塑令,不允许超标准地使用塑料袋。另一方面,要实行有效地垃圾分类。巴西政府实事求是,要求民众把垃圾分成干和湿两种,居民倾倒湿垃圾需要按照重量向政府交费,干垃圾则免费。因而我国要教育引导民众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尽可能地为垃圾分类回收创造条件。
我国不少城市,“垃圾围城”之势不减、“垃圾山”依然矗立,俨然成为城市里一种难以根除的顽疾。这就需要多方合力“排毒”,打一场垃圾“歼灭战”,努力建设城市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