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08年和1948年两届奥运会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等待,英国第三次因举办奥运会令世界瞩目。
在筹备中,伦敦并没有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样的标志性口号,但务实的伦敦奥组委在实践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办赛理念,“不与北京比较,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城市发展匠心独具
东区5年重生
体育盛会的举办,往往会给一个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自申办奥运会之时,伦敦就明确提出,要借助奥运改变伦敦东区的面貌。
伦敦东区是历史上的贫民区,在福尔摩斯眼中,雾都伦敦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这里,流氓、小偷、混混儿云集。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的污染、恶劣的环境、陡然上升的失业率和犯罪率,使东区沦为伦敦灰暗的死角。
然而,筹备奥运会的数年间,东区已脱胎换骨。有数据显示,花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每一英镑中,就有75便士用于改善东伦敦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杂草般林立的电缆塔和废弃的工厂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这也是欧洲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最大的公园。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中心以及自行车馆8个场馆均位于其间,公园北部是宁静的绿色“养生区”,有翠鸟、水獭等数百物种栖息,公园的南部则是由一个个花园、商铺、餐馆和酒吧构成的惬意的休闲广场。
负责伦敦奥林匹克区遗产开发总体规划设计工作的埃莉诺·福赛特介绍,未来的15到20年,伦敦东区将产生巨大变化,一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新城区将脱颖而出。围绕奥林匹克公园建成的新社区,将为这个区域提供3.5万平方米的新住宅和5万个新的工作岗位。东区将成为集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新的创意园区,进一步提升伦敦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形象。
英国媒体称,借由举办奥运会,伦敦东区改建规划大幅提速,这一过程从25年缩短为5年。
场馆建设节俭朴素
注重赛后利用
伦敦在奥运场馆建设上仅投入24亿美元,不追求奢华气派而以实用为准。
本届奥运会共需34个比赛场馆,新建的只有14个,其中8个还是临时建筑,赛后将被拆除,而所有建材以及设备据说将移交给巴西,用于2016年奥运会。还有6个场馆,将作为公共设施,赛后向当地居民开放。
伦敦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伦敦碗”,内部工程极为复杂。为能得到最充分利用,设计人员将2.5万个坐椅设计在碗底,外围架设一个可拆卸的轻质铁架,作为附加的5.5万个坐椅。奥运会后,“伦敦碗” 将拆除上面的4层,摇身变为一个小型足球场。此前,英超球队西汉姆联队击败热刺队获得“伦敦碗”的赛后拥有权。与其类似,奥运会游泳馆“海浪”也将在赛事结束后拆掉大部分座位,供民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