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塔的设计师巴尔蒙德就是被称为“大裤衩”的北京央视新大楼的设计师。
“我喜欢设计一些古怪的建筑,”巴尔蒙德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的大部分楼都很直,因此我希望把央视大楼设计成弯曲的。”这个弯曲轨道组成的塔和央视大楼异曲同工。巴尔蒙德还表示,伦敦奥林匹克公园里面多是白色的建筑和绿色的草地,因此需要其他颜色调剂一下,比如红色。
伦敦市长约翰逊表示,奥运开幕后的3个月,轨道塔将吸引27.5万名游客,每小时可容纳500—700人登塔。当奥运结束后,这座塔将被永久保留,变身一座地标式和市民休闲的建筑。登塔采取收费制,预计每年将会有1千万英镑的盈利。
london2
外墙能显现场内比分的光盒
伦敦奥运会篮球馆
篮球馆也许是本届奥运会所有场馆中最“诱人”的一个,长方形体量、乳白色外观、凹凸不同的柔软立面,乍一看,跟北京奥运会游泳馆“水立方”有几分相似。但与其他场馆不同的是,观赏这座建筑最好的时间是夜晚,因为建筑外墙不断变化的光线颜色都会提示你场上的比分。
篮球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北侧,是本届奥运会临时性场馆中最大的,总共可容纳12000名观众,在其内部有一个重达1000吨的钢筋穹顶结构。
奥运开幕后,这里将承担篮球、手球、残疾人轮椅篮球和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同时,它也是开幕式和闭幕式期间运动员的休息场地。
经济灵活的设计思路在这个场馆内集中地体现出来,从篮球馆变身手球馆,铺装只要12个小时;同理,从手球馆变身橄榄球馆,也差不多仅需这样的时间。不仅如此,篮球馆与自行车赛车馆、越野摩托车赛道共享部分配套设施,如接待区、餐饮区、安检区、废物管理区等,以便最大化利用好每一寸空间资源。
事实上,能够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人毕竟是少数,篮球馆内的大部分赛事都在夜间举行,因此灯光系统就成为整个设计方案的重中之重,为了让这个临时性场馆看起来至少能够使用30-40年,不会给任何人廉价之感,威尔金森事务所在极其有限的预算下完成了这项挑战。
设计师构思了一个“盒中之盒”的方案,在这个长方形体量的场馆里,以两层特殊工艺制造的塑料薄膜作为“盒子”外壁,第一层主要起遮挡作用,第二层则用来调节馆内的恒温恒湿。整个照明系统就架设在两层薄膜的空隙之间,它使得光线能够从“盒子”内自然地透出来,并以其独特的灯光效果让场内观战的每个人感到惊艳:比赛进行时,当某支队伍处于领先状态,场馆内的灯光就会变成和该队一样的颜色,并随着场上比分的变化而不断变换,而场馆外墙也会因场内灯光的漫射而呈现出多样色彩,如果你事先知道场上有哪两支队伍在比赛,即使不在场内观战也能够知道场上的比分状态。
但实现这项设计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合适的建筑外膜,这种膜既能让日间5%左右的阳光照进场馆,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又能有非常好的透光质地,在夜间灯光照射之下令场馆产生梦幻感。几经挑选,设计师最终从一位德国材料制造商那里找到了这种PVC膜,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薄雾般”的视觉效果和“泡泡状”的建筑外观。
奥运结束后,篮球馆也将被整体拆除。为了能够将建设场馆耗费的材料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设计人员绞尽了脑汁,包括建筑内部的钢筋穹顶如何拆除,外围的墙体材料如何在其它建筑上应用,以及100%可回收的塑料坐席应当作为什么样的建材等。
由于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了大量缜密的论证,虽然场馆规模庞大,但实际交付工期却非常之短,2009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6月即竣工完成,设计人员甚至对场馆的拆除时间也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保证22个小时之内完工。这些拆除之后的建材有2/3都将被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