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3
灵感来自“黄貂鱼”的
“波浪”屋顶
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
在所有奥运场馆中,水上运动中心是唯一一个聘请了大牌建筑师的建筑,但它同时也是设计难度最高,最漂亮和最具看点的建筑。
它的设计者就是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素来以颠覆常人想象的建筑作品闻名于世的扎哈·哈迪德,“广州歌剧院”就是她的作品。
长160米、宽90米,一片仿若波浪的流线型屋顶为游泳馆勾勒出迷人的造型,柔美与力量相结合的设计风格一看就出自扎哈的手笔。
“波浪”形态的飘逸屋顶灵感据说来自于“黄貂鱼”,它仿佛是从地面掀起的涟漪,包裹了训练池、竞技池和跳水池在内的整个水上运动中心。
在最初的方案中,扎哈只设计了一片“波浪”,但考虑到原有场馆的固定坐席可能不够,又给它添上一对“翅膀”,在场馆两侧加建了两个新的体块,使坐席从原来的2500个增加到17500个,并利用自然光线为两侧座位制造的阴影,使位于中心看台位置的观众望不到两翼,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泳池上来。
整座建筑采用巨型钢桁架结构设计,抛物线状的屋顶由双曲面造型生成,它的重量接近3000吨,却只用了3个实心混凝土柱子做支撑,是整个奥运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此外,起伏的屋面不仅可以很好地应对雨雪等天气对场馆造成的冲击,也暗示出其下竞技池和跳水池的大小。
进入水上运动中心的主入口,恰好设计在屋顶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中央桥梁的上方,能够起到疏散观众的有效作用,在屋顶与裙房之间的空隙处,则是设计加建的座椅空间,它们与屋顶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
进入水上运动中心内部,开敞的玻璃幕墙设计使整个场馆通透感十足,头顶上规则排列、布满孔洞的天窗,则让充沛的自然光线漫射进整个室内。6个曲线型混凝土跳水板,像舌头一样在大厅泳池的一端伸出,与头顶波浪般起伏的天花板交相呼应。透过场馆走廊内的玻璃幕墙,你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到跳水池的风景。
伦敦水上运动中心于2008年投入建设,2011年9月完工。整座建筑使用了近3000吨钢材,铺设了850000块瓷砖,耗资500万英镑(约合5341万元人民币)。建成后的场馆,包括一个50米长的泳池、一个25米长的跳水池、一个50米长的热身泳池以及专门为跳水运动员设置的热身区。
奥运会期间,这里将举办游泳、跳水、花样游泳和水球等赛事,届时,大部分的观众将坐在水上运动中心临时搭建的两翼坐席观看比赛,而在奥运结束之后,这两翼的看台将被永久拆除。拆除了“翅膀”后的场馆仅留2500个座位,瘦身为一个小型体育中心,而场馆内的3个比赛赛道也将重新划分,变成5个游泳池面向公众开放。
london4
可拆卸的“伦敦碗”
伦敦奥运会主场馆
英国人从建设“伦敦碗”那天起,就没想过要以恢弘壮丽取胜。近八成座椅可拆卸,拆除后的体育馆将出售给英超西汉姆联队作为足球场使用,这座完全临时性的奥运主会场,恐怕是奥林匹克历史上利用率最高的建筑设施。
不追求恢弘壮丽的外观,伦敦奥运主会场下窄上宽,外形酷似一个汤碗,因而又被称为“伦敦碗”。
碗形场馆的底层部分低于地表,用以安排体育赛事;看台部分高出地面,用以设置观众坐席。在“伦敦碗”设计方案公布之初,就曾有好事者指责其模仿“鸟巢”,因为它们都是环节结构,并且都设计了8万个观众座位。但对比下数据就知道,保守谨慎的英国人虽然这次建会场花钱不少,总投资4.96亿英镑(约合50亿元人民币),远超当初2.8亿的预算,但显然比我们更谙可持续利用之道。
在同样能够容纳8万名观众的情况下,“伦敦碗”有5万个座位是临时的,是“鸟巢”1.1万个的5倍,这5万个座位分布在4层看台的碗口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部采用轻质铁架设计,可以在奥运结束后方便快速地拆除,变身为一个可容纳2.5万人的小型体育场。不仅如此,“伦敦碗”整体设计十分灵活,场馆各部分功能都可以拆分,如馆内的卫生间、休息室和一些附属设施,都可以在赛后作为多种用途。
白天观看“伦敦碗”,外壁形如“白色垂直百叶窗帘”的设计,让其显得轻盈而富有活力;当夜晚来临时,灯光打在场馆身上又平添几分通透感,好像一只漂浮着的瓷碗。带来如此视觉感受的设计元素,是一种能令整个场馆“自然呼吸”的、多孔半透明印花织物,它将整个“伦敦碗”紧紧包裹起来,对场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遮蔽作用。
为“伦敦碗”外壳买单的是全球化工巨头之一的陶氏化学,他们发明的这种装饰用新材料,是树脂、环保型油墨和工业再生原料的结合,具有材料质地轻、透气性好等特点。
“拥抱临时性”,“为未来而设计”是“伦敦碗”在设计时秉持的第一原则。奥运结束后,伦敦碗的容量将被压缩为原来的2/3,与一座社区体育场的规模差不多,而它上面的四层将会被整体拆除,拆除后的体育馆出售给英超西汉姆联队作为足球场使用。西汉姆联队方面表示,球队将会保留原有的田径跑道。这也兑现了英国人当时申奥的诺言鼓励全世界的年轻人参与运动、实现奥运遗产的长远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