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依然没有忘记上海世博会期间坐落在黄浦江畔的英国馆——“种子圣殿”。印象中,圣殿外壳上伸出的6万多根包含着种子的透明长杆仍在随风摆动,远望如一朵“蒲公英”。
如今,人们的注意力正在被伦敦奥运场馆的魅力所吸引。每次奥运会都是人类建筑史的一次进步与跨越,进步的是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跨越的则是建筑背后独特的设计理念。奥运建筑凝聚了人们对进步的向往,吸纳了主办国的文化精髓,创造建筑精品的同时,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边界,留下了体育之外的另一种美。(《半月谈》2012年第13期)
当地时间2012年7月25日,开幕式进行最后一次彩排,伦敦碗被灯光妆点分外撩人。
“场馆临时化”引领新风尚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内有主体育场“伦敦碗”、游泳馆、水球馆、篮球馆、自行车馆、小轮车馆、手球馆、曲棍球馆等8个比赛场馆。奥运会后,“伦敦碗”、游泳馆以及巨型的轨道塔雕塑将成为伦敦的地标性景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并为英国部分运动员提供一流的训练场地。其余场馆要么“瘦身”改建,为周边社区所用,要么彻底拆除。将被拆除的8个临时场馆,占到14个新建场馆的大半。伦敦奥运场馆群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临时体育设施。
即使是作为伦敦奥运会主会场的“伦敦碗”也是半临时的体育场馆。因为场内8万个观众座位中只有2.5万个是永久座位,其余5.5万个坐椅将在奥运赛事后被拆除。不仅如此,“伦敦碗”整体设计十分灵活,场馆各部分功能都可以拆分,如馆内的卫生间、休息室和一些附属设施,都可以在赛后作为多种用途。
“伦敦碗”不远处的奥运会游泳馆“海浪”同样如此。“海浪”由英国知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游泳馆造型主体是一大片曲线优美的海浪型屋顶,两旁连接“海浪”的则是两栋白色矩形建筑,就像一本翻开的书。令人奇怪的是,“海浪”竟然生出一双“翅膀”。原来,游泳馆是依靠这一双“翅膀”把座位从原本的2500个增加到1.75万个。奥运会后,“海浪”的翅膀将被拆除,馆内的3个大型泳池也将被划分成5个泳池,对公众开放。
拥有1.2万个座位的奥运倾斜自行车赛车馆,有多达50%的临时坐椅。赛事结束后,这里的赛车道将会进行适当改建,以便和其他的自行车道相结合,变身成为一座面向社会的自行车运动园;手球馆也会改头换面成为健身中心。
与这些场馆命运不同,同样壮观的篮球馆在赛事结束后将被完全拆除,从奥运公园内消失得无影无踪。拆下来的建筑材料将在其他适宜地点重新使用。也许正是为了将短暂的绽放演绎到极致,篮球馆在比赛中将施展“变身术”,让观众体验到一馆多用的妙处。
据了解,开赛后,篮球馆将举行奥运会及残奥会的篮球、手球、轮椅篮球和轮椅橄榄球等赛事。而篮球馆变身手球馆,铺装只要12个小时;从手球馆变身橄榄球馆同样耗时很短。不仅如此,篮球馆与自行车赛车馆、越野摩托车赛道共享部分配套设施,如接待区、餐饮区、安检区、废物管理区等,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寸空间资源。伦敦奥组委经济灵活的设计思路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