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大厦是指通过将提高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项基本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最优化,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具有高效、舒适、便利环境的建筑物。”帮助建筑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租用人员意识到费用、舒适、便利和安全等方面的目标,当然还要考虑长远的系统灵活性及市场能力。
欧洲智能建筑组织把智能建筑定义为:“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成本和最有效率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智能建筑应提供“反应快、效率高和有支持力的环境,使用户能达到其业务目标”。
新加坡把智能建筑定义为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的建筑,一是具有保安、消防及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建筑内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信息能在建筑物内流通;三是能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和能力。这个定义对智能建筑的功能进行了细化和总结。
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把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该定义基本上是上述三个定义的综合,既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基本组成和要素,也给出了智能建筑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Q:您说过,作为采用新建筑技术的使用典范,智能建筑要有应用目标。那智能建筑的应用目标具体是什么?
余教授:作为建筑本身,只给人们提供了与自然界相对隔离的一个空间,在使用了建筑技术以后,特别是在使用了高新技术与建筑相结合以后,必然对这个空间有新的要求,即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目标一定要符合人们的生活、工作的需求,并且建筑内外环境要是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并能起到一定的防灾避险的作用。这才能达到人们的愿望与建筑内在涵义的统一。
具体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第一是使用者的舒适性。对于使用者来说,提高建筑物的内在品质,提高工作或生活环境的健康舒适度,是智能建筑最基本的前提和要求;第二是再组织的灵活性。再组织的灵活性是智能建筑技术重要的标志性应用结果。组成建筑的每个部分,建筑中使用的每个设备,都需要有再组织的功能;第三是工程的适应性。简而言之,工程的适应性就是用最适于本工程的方法,完成该工程。换言之,即采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就是在工程的各个阶段,用最少的花费,用最优的方法,达到该工程的最佳功能实现;第四是节约能量。很难想象一个耗能建筑能够被称之为智能建筑或绿色建筑。采用智能建筑技术的建筑可以多方面的对建筑能耗的降低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五是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智能建筑技术对环境保护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智能建筑技术就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这一点,在谈到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关系时还会阐述。对于可持续性,国际建协(UI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文件中有一段较公认的提法:“就其最高广义而言,可持续性所涉及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生态系统或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在永久的将来都能继续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作用,而不会受到那些关键性资源的耗尽或过负荷的强迫而衰退”;第六是大幅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