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长期以来都不受人重视,清疏队伍从里面掏出的垃圾种类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塑料瓶、饭盒、建筑泥块、树叶,甚至还掏出过沙发、床垫。工地施工也时常会破坏一些排水管,所以维护的过程也附带有执法的过程。对于网上热议的排水管理是否应该引入强制措施,吴学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用自身经验告诉我们,一年查处的破坏下水道的行为都有两百多起。
让现有的设施充分运作起来,再图新的布局谋划,这是广州市水务局排涝工作的总体思路。铺设新管道,对于新开发的城市尚可行,但对于广州如此复杂的地下状况,摸清家底、用好家底才是最务实可靠的手段。这也就避免了国内一些城市出现的旧账没还清,新账又欠上了的尴尬局面。
当然,广州水务局也并非只“补网”不“布网”。在2008至2010年的亚运治水期间,水务局对水浸较为严重的200多个路段进行了改造治理。一度因水浸而“声名在外”的岗顶、暨大片区曾被网友戏称“暨大威尼斯”、“岗顶维多利港”。吴学伟承认,看到这些戏谑之后,的确有种被刺痛的感觉,但他明白媒体和网友的出发点大都是善意的。自2008年起,广州水务局着手对岗顶的排水进行大力度的改造。第一期投入267万元,主要进行局部管道的改建;第二期投入2152万元,开始泵站和配套管网的建设。两期工程完成后,有效地缓解了岗顶区域内的内涝情况,师大暨大BRT段被称为“爱琴海”的日子也结束了。
为使暨大告别“威尼斯”的称号,该片区的排水改造工程北起华师南门,经中山大道、暨南大学、黄埔大道、潭村路、平江路直排珠江,完成改造排水管线约5000米,新建地下强排泵站一座,新建的蓄水池可储水5000多立方米,站内安装潜水轴流泵4台,其中1台水泵即可在5.4分钟内排空5000立方米水量。颇为值得一提的是,蓄水池的两侧均有很高的建筑物,作业开挖难度很大;而黄埔大道和中山大道的地下管线众多,还分布了华南快速路等高架桥梁的桩基础,地理情况复杂,要在地下10米的环境中,将直径2米至1.35米的排水管顶过去,犹如“地下穿针”,需要严格的质量掌控和过硬的工程技术。如今,这一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后,大大缓解了暨大片区的水浸情况。
除了一直紧锣密鼓进行的补网和布网工作,有关在广州建设深层隧道的事项也已进入了前期论证的阶段。这是一项借鉴国外的技术,可综合解决初雨和溢流污染、截污不彻底、内涝等问题。今年7月20日,广州市召开了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对策研究论证会,9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在会上旁征博引,畅所欲言,认为广州市探索深层隧道排水新思路具有前瞻性,建议尽快开展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与相关规划衔接。吴学伟更是对此项工程表露出了极大的期待和信心,他向我们解释道:“经初步测算,跟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相比,这项工程的投资都要小很多,但运行成本和管理要求会较高。30公里的主隧,七条分支隧道,大概110公里,一公里最多一个亿,加上配套工程,也就投资一百多个亿就解决了。将来我们的下水道也可以开车,也可以做成旅游景点。”
记者自认是城市下水道管理的门外汉,一时半会也搞不懂深层隧道究竟如何运作、如何解决雨污分流,但细心聆听,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广州市水务局正在积极向巴黎、日本等国家的老城学习,正在努力吸收有益养份,向顶尖的排水技术层次靠拢。
虽是地下“里子工程”,靠的却是“硬功夫”
三、四年前,曾有市民告诉吴学伟,由于水浸严重,下班回家是靠“游泳”回去的,这一度让吴学伟感觉压力很大。如今他们对84个内涝点都作了布防,一接到预警就提前到场,将该开的闸和泵都打开。短信平台、GPS,包括公安系统的3万多个摄像头,全都被拿来监控抢险队的工作状况。这也是奖勤罚懒、计量支付的一个手段。一旦险情出现,广州市水务局的信息平台会通知到市、区、街、社区四级网络,将抢险队的强排水救援和街道基层的民众自救结合起来。类似的应急措施还有不少,水务局准备和相关部门在每个低洼的立交桥底和隧道,清晰地画一条警示线,一旦水位超越,说明车辆已经不能安全通过,交警就可以立即封路,指挥车辆及时改道。这样,就可以把车辆被淹、人员遇险的危机尽量化解在事发之前。
吴学伟特别提到了他手下的几支队伍——管理、抢险、执法队伍。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一线人员,充其量他也只是“光杆司令”,什么事也做不成。前面已经提到,他运用了各种办法对于这些团队实行奖勤罚懒。其实,在铁面无私的背后,吴学伟对他们怀有很深的情感。他目睹了太多一线人员的艰辛:下水道不是人人都能下的,各种无法想象的脏污与充斥各种有毒气体的风险,在圈外人都无从得知;抢险队也是如此,暴雨不停,水浸没消失,他们打地铺也必须坚守在那些事故高发点。显然,抢险队也并不是盈利性的单位。吴学伟说:“我们的工人一直从事着非常艰辛的工作,拿着并不很高的工资,踏踏实实地为下水道维护管养做贡献,他们是社会运作所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但往往却没能获得社会足够的认可度。”因此,每次开大会,吴学伟都会鼓励工人要有尊严感,要有自豪感。
毋庸置疑,所谓地下排水工程着实是个“里子工程”,不显山不露水,但又全都是“硬功夫”,来不得一点虚的。他们很难有“看得见”的光辉政绩,解决了问题少有感谢,出了问题就得面对汹涌而来的质疑和指责。吴学伟对此也很坦诚,“我们这行老老实实做事,保证不出太多排水问题,已经很难;要想借此发财发迹,那就更难了。”
身在其位,须谋其政,虽然经费时感不足,法律政策匹配尚有不到位的地方,广州水务局上下同人依旧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引以自豪的是,通过他们的努力,保障了城市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盛景,让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犹如当年的抗击“非典”一样,广州最先受到“非典”疫情大范围的冲击,因而比其他城市提前积累了不少成与败的经验和体验;长期的与风雨搏击,经受着大雨浸街的肆虐洗礼,也让广州水务管理系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应对措施和发展思路。随着近年极端天气的逐渐增多,种种考验今后仍将降临,心存侥幸是断然不行的。
广州城的排水问题政府高度关注,也逃不过市民和网民的眼睛。水务局勇于接受质疑,积极向外借鉴的工作态度,还是让人们感觉到一股正能量。记者一路走访交谈下来,越发感到:在不断反思、明确思路、形成体系、群策群力等一连串“口号”的背后,更需要长期的默默坚守和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