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近年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多的人涌进城市的同时,城市也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周边扩张。可是近年的连串暴雨不断让诸多城市面临着难以逃避的尴尬,人们似乎发现,在车水马龙、蔚为壮观的地表繁华之下,必不可少的排水系统却孱弱不堪,每逢大雨必成泽国。有人发问,大江大河的洪水我们都有信心治得好,城市内涝真的就这么难以解决?
人民网月前派出记者分赴全国各典型城市采访,希望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城市排水状况的深入了解,就此“把脉”中国城市的下水道。广州是其中一站,带着诸多疑问,记者一行与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吴学伟有了一席长谈。
既要“九龙治水”,又要统一指挥
家中是否整洁有序,往往取决于主妇头脑的清晰程度。排水系统的孱弱不堪也难免让我们首先审视一番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吴学伟开门见山的介绍,使我们很快了解到,城市的地下排水设施,很多城市都处在“多头管理”状态。例如雨水管归排水部门管,污水管归环保部门或污水企业管,也有的大城区归排水部门管,小街道就归城管来管。于是各做各的规划与工程,遇到问题容易相互推诿扯皮。
治水的复杂性要求管理部门既要有所分工,也要紧密配合。对于广州市水务部门在权责划分上的具体情况,吴学伟介绍说,三防指挥部、排水设施管理中心、河涌管理处共同承担着防洪排涝的工作。三防即防风、防旱、防汛。三防指挥部拥有对宏观气象的预测平台,排水设施管理中心就根据其预警来对城区内涝点进行布防,提早启动预案。此外,河涌管理处负责管理河涌的站闸,在雨前要腾出一定的库容,以抵挡强降雨。这三个部门统归市水务局管理,其中,主要负责城市排水管网的是排水设施管理中心,其他两个部门则有不可替代的协同作用。
对污水的处理也是让很多城市近年疲于应付的问题。吴学伟坦言,国家政策要求必须雨污分流,但目前却很少有城市能做得到。现在使用的截污手段,效果很不理想,甚至使得雨水排放更为不畅,加重强降雨到来时的内涝。另外,对污水处理的专业性宣传远不如管理自来水那样普及。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广州市中心城区专门设立污水公司管污水,将雨水交由各区管,以求在雨污分流方面取得突破。在宏观职能上,市水务局统一督办、协调、确定边界,区级单位负责具体的地方管理、维护、抢险。因此,在平行关系上,三个部门可相互协调配合;纵向关系上,市区两级单位各有职守。设想是好的,但是由于雨污分流未实现,管理过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提到在各区管理边界上的划分,吴学伟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他曾采取的一项措施,即给所有的排水井编号并安装上标识牌,因此每个井的管养单位、投诉电话都一目了然。这项工作成本很低,每个牌子才几块钱,但是收效很明显,再遇到推诿扯皮,只需开井验牌便知责任方是谁。吴学伟笑谈:“这也是没办法,不给井安上‘身份证’,以后的麻烦更多。制定制度就不能把每个人都想象成圣人,需要自己动些脑筋。”这个看似有些不留情面的措施虽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但却换来了下属对吴学伟的尊敬,知道这位局长不好“糊弄”。
摸清家底,先“补网”后“布网”
建于宋代的六脉渠是吴学伟十分熟悉的话题。古时候,广州老城内排水系统皆依地势而建,统称“六脉渠”,在防洪排水之余一度能输送货运船只。“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这两句诗形象地勾勒了广州古城的地势环境,而今的六脉渠只剩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被覆盖成为暗渠。吴学伟不无遗憾地说:“六脉渠的脉还在,但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建筑、管线、道路。排涝的作用还在发挥,但是景观就没有了,清理的难度也很大。”
高强度的开发建设造成“人水争地”的局面,地面不断被硬化,湖泊、河涌、农田、绿地不断被水泥覆盖。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水倒进泥土和倒进水泥地,渗透的速度、水量区别大着呢。
既定的历史已经无法改变,我国大规模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已有数十年,对于每个老城区来说,阡陌纵横的地下管网都是一笔难以算清楚的旧账,既可能有富足盈余之处,也可能有累累的负债。吴学伟说,目前他持续推进的,便是对“家底”的摸查。从2005年到现在,每场雨都进行一次统计排查,搞清楚排水管网的具体情况,七、八年时间下来,已经搞清楚了中心城区地下的8463公里的管道情况。其中按重现期1年建造的占83%,按重现期2年建造的占9%,理论上可抵御53毫米/小时的降雨。这个摸查的过程也让他们确定了84个内涝点,其中有30个点需要重点布防。
有人难免会问,既然已经搞清楚了基本情况和难点问题,为何不大刀阔斧地开始着手重建?吴学伟耐心地解释说:就目前城市地下的复杂情况来看,大规模开挖进行高标准重建只能是个美好的想法。对于已经发展多年的广州老城区,在已经层层硬化的混凝土路面之下,各种复杂的管线已经密布其中,供水排水、燃气、强弱电、光缆,占地空间大小不一,位置深浅也难以判定,一旦大肆开挖,动一根管就得动几十根管线,成本根本无法计算。所以,目前的措施就是,只要管道没坏,就尽量让其发挥最大功能,采取非开挖的方式来维护。具体的维护单位有国营企业也有民营企业,水务局要求污水公司和各区每个月都上报养护计划,月底对养护情况进行抽查检测。具体的技术有三种,水下摄像机,内窥镜,声纳。这样,一来可以发现管道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奖勤罚懒,直接与养护企业的年度考核挂钩。对此,吴学伟很坚定地说:“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要按这个规矩,查到一单解决一单,根据维护质量来决定它以后是否能拿到工程。”
对管道的清疏维护同样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各个地方产权归属不同,有的地方一直就无人管理,如同六脉渠有些部分被覆盖成暗渠后就一直无人清理,现在想清理也找不到入口。吴学伟在此提到加强性清疏,针对一些内涝的重点地区采取强力措施,如派出潜水员,采用风炮打通等方法处理,清通后再落实日常管养单位负责养护。这些“硬”工程虽进展缓慢,但的确能缓解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