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管理措施与法规,通过明确步行者与自行车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慢行交通系统使用的效率和安全性;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结合TOD(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私人交通之间的换乘系统;
——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在公交枢纽、中心商业区周围等位置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使之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机结合。
为保障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促进慢行交通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还有如下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以道路建设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建立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公安、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动机制;
——广泛开展规划,要求地级以上城市应开展慢行道规划工作,可结合其他专项规划进行;
——开展试点工作,由交通运输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导,打造一批慢行道示范项目并向全国推广;
——加强社会参与,成立包括政府机构、规划与设计编制单位、施工单位、社会公益团体在内的慢行交通委员会,参与慢行交通规划和建设;
——完善资金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慢行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渠道,强化经费保障;
——完善监督与考核,结合交通运输和城市节能减排要求,推进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的监督与考核机制。
如何重新定义与发展城市交通系统,使其满足人民对于城市环保、节能、健康、安全、高效的要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而慢行交通无疑是城市交通系统中最具可持续性和发展前景的交通方式。我们应当大力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并坚持这种绿色出行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作出贡献。
城市经验
杭州:打造全球最大免费公共自行车城市
□本报记者 王缘 通讯员 包卫丽 崔晓丹
近日,美国一家专业户外活动网站对全球五百余个地区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进行打分排名,根据项目规模、使用频次、借还车便利度等6项指标的综合测评,杭州摘得“全球最佳公共自行车服务”桂冠。
五年来,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方便了杭州市民,也便利了无数外地游客。杭州市在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方面有哪些成绩和经验?又将怎样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书记章福民。
租还便利:刷卡即可一小时免费、超时收费
作为中国第一批推行公共自行车的城市,2008年3月,杭州公交集团开始组织实施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截至2013年6月底,杭州共投入2997个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69750辆自行车;日最高租用量40.24万人次,日均租用量26.39万人次。
为方便中外游客租用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公司专门开发了公共自行车租用卡,只要办一张杭州公交IC卡,卡内(电子钱包区)具有200元以上资费,均可租车、还车,租赁系统全程实现“无人值守、自助操作,智能管理”。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实行“一小时免费和超时收费制”。据统计,96%以上的租车者是免费租用。
服务点多:300米范围内有服务点
2009年,杭州市政府制定《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发展专项规划》,要求围绕公交(地铁)车站、居住区、商务区、公建配套设施、风景旅游点等设置服务点。目前,杭州市8城区均建设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其中,上城、下城等老城区基本实现300米范围内有服务点。
“我们的目标是,让市民出门就有车骑。同时,还要根据市民需求,陆续增加24小时租赁服务点,保证市民随时能骑上车。”对此章福民充满信心。
目前,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实现了与地铁、水上巴士、公交站点等交通系统的对接,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公共自行车的租用从当初的景区游览转向日常出行,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按2012年日均租用量25.75万人次、平均租用时间33.6分钟、平均出行距离3至5公里计算,与小汽车出行相比,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可节约标准煤4.6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54万吨。如按每辆小汽车平均运载两人计算,相当于每天减少12.88万辆小汽车的出行。经测算,一年所节省的燃油费用,就相当于政府对公共自行车的全部投入。
技术输出:向全国20多个城市输出服务系统技术
为保证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正常运转,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仅前期建设费用就要近6亿元(包括余杭、萧山),后期每年运营费用也要将近1亿元。然而,整个系统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依赖政府拨款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早在开创之初,我们就考虑通过各服务点的服务亭和广告牌的开发出租以及自行车车身广告,获得广告收益。”章福民说,“现在来看,或许更有潜力的方式,是公共自行车技术输出业务。至今,杭州已向全国20多个城市输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技术。”
据章福民介绍,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系统在几年间进行了4次大升级和150次小优化,不仅完成了公共自行车的自助租用操作,而且实现了后台系统的有效管理。其中“空满位实时报警系统”最让人称道:当服务点自行车满位率大于80%或小于20%时,该系统将会通过实时信息传输自动报警,为准确配送自行车提供依据。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公共自行车总量要达到9万辆,服务点3500个;其中5县(市)中心城区各配置500辆、服务点25个。到2020年,全市公共自行车总量确保达17.5万辆,力争达20万辆,届时,它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