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京,牛市、颜料坊、黑簪巷这些极富时代特色的老地名随着老民居的消失而消失。其实,在城市建设中应当尽可能保留老地名,让老地名刻录下历史的痕迹。
牛市、颜料坊是紧挨着的两条巷子,两条巷子的住宅后门连着后门,有的房屋之间可以穿门而过,与之相邻的黑簪巷、弓箭坊、铜作坊、洋珠巷、彩霞街等也是咫尺之间。这一地区的建筑有不少是清末、民国时期建造的民居,大多已破旧不堪。

牛市地区拆迁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除了里外忙碌的拆迁户和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外,还引来了三拨人马。首先是专业和业余的文史爱好者,其中不乏南京高校中的教授、专家,也有市、区的文史工作者,他们多从自己研究的专业出发,对老城南民居测绘、拍照,有的专家还根据自己的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建议或意见,如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学鹰在调研了黑簪巷6号后,就曾向有关部门提出过自己的意见。
另一拨是摄影发烧友,他们中有不少爱好文史,用相机记录下即将消失的老城南民居。一位名叫“池塘鱼儿”的影友,用相机拍下了近千张照片,从拆迁场面到建筑构件,无不真实精致。秦淮区摄影学会发起的《“记住老城南”纪实摄影比赛》和西祠胡同网站发起的《告别“老城南”大型影像记录活动》得到了南京影友的热烈响应,数以万计记录历史瞬间的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将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还有一拨是淘宝者和拾荒者,他们当中有慧眼识宝者,对一块瓷片、一爿木雕、一方砖刻都能说出其中的道道,他们或出于爱好收藏,或出于牟利而穿梭在残垣断壁中。

图片:南京老城区
老城南拆迁如此引起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它蕴藏了许多南京的人文底蕴,足以看出老城南的魅力所在。
老城南是南京的百货商业集中地区,牛市历史上曾有“三多”。明代夫子庙就庙市合一,商业兴旺;以南门(今中华门)为轴线的三山街、大功坊、花市大街和南门大街(即中华路),从明代至今没有“迁徙”过,明、清、民国时期马路两侧全是商家店铺,十分繁华;从建康路至中山东路的花牌楼、太平街、门帘桥(即太平南路)是清代、民国时期的重要商业区,但是这些地区的商业主要是零售,而牛市一带则是“前店后坊、批零兼营”,中华路、夫子庙和太平南路零售商业的货源有不少就来自牛市一带的“批发市场”。由于各地商品、商人云集牛市一带,就形成特有的“三多”。
一是日用名品多据史料记载,宋元、明清时期南京的商业行业分布相对集中,城南一带以百货日用品为主,牛市及附近的绸缎、云锦等纺织品,香皂、香粉等化妆品,头巾、头簪、折扇等男女用品以及中药材等已形成规模市场。比较有名气的古子敬香皂香粉,汪天然包头、吴玉峰膏药、耿氏香糕、杨君达海味、仲氏纸扇和伍少西毡货等,名品成市就更有吸引力。
二是前店后坊多从地名就可看出这条街(巷)曾经是何种作坊,当时许多店主本人就是手艺人,重质量,讲信誉,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字号,这在当时手工业较发达而现代工业刚刚萌芽的时期,这种前店后坊的经营很受市民欢迎,著名云锦艺人吉干臣房子前厅就是织锦工场。
三是商业会馆多据史料记载,南京商业鼎盛时期,各省在南京设立会馆(会所)多达数百处,这些会馆大部分设在城南,牛市一带是会馆较为集中的地方。商业会馆在协整行业利益、维护商人利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变迁,牛市的商业地位渐渐下降,前店后坊的手工作坊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加上战乱不断,会馆的作用也日益减弱,牛市终于成了城南的居民区。
老城南的大规模改造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但这些尚保留着明清、民国时期风格的建筑也将随之消失,给居民留下丝丝惆怅。
近年来南京消失的老地名已有四五百个,而洋气味十足的新地名却不断出现,令人感到无奈。所以城市建设应尽可能地保留老地名,留住老地名也就是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另外,可以在新建成的街巷两端或其有代表性的节点处,应勒石铭文,记述某街某巷的历史,这样更能显示我们城市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