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九十九间半的故事,还是甘熙佳话,抑或是昆剧声的洋洋洒洒,在南捕厅,200来米长的巷子就这么让你一步步感受了六朝古都的气息。

缉捕衙门成就老巷名
顾名思义,南捕厅是一个与缉捕工作有关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东起府西街(今为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的南捕厅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位于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北捕厅则负责水上缉捕工作。这在当时也可算得上是两个很有权力的衙门了。但这两个名噪一时的捕厅同样不能逃脱世间浮沉变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厅的建筑物毁于硝烟弥漫的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但到了抗战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厅旧址房屋已经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甘氏故事和九十九间半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使他青史留名的,一是他遍访吴越,收集书籍十万余卷,建成了江南著名的藏书楼“逮津楼”,该楼1853年毁于战火,留下了海内孤本宋版《金石录》;二是他的两个儿子甘煦、甘熙皆为一代名士。
提起甘家大院,南京城里可能没有人不知道。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房屋最为独特的是,整个建筑坐南朝北,这缘于两个传说:一说是甘家到金陵经商,据《图宅木》的风水说法,坐南朝北可逢凶化吉;二是甘氏祖先从北方南迁,建筑上坐南,是为感念祖先。不过对于“九十九间半”的来历,民间有个不确定但有趣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帝王宫殿北京的紫禁城,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的官僚府第是曲阜的孔府,九百九十九间半;中国最大平民住宅也便是这南京的甘熙故居,九十九间半。
民族风情聚集地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置身老巷南捕厅,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组具有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巷子里的15、17、19号就是甘家故居,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就坐落在19号。从15号门而入,跨进高高的门槛,绕过精致的影壁,有个天井,同行的博物馆讲解员小刘告诉记者,厅前用墁地石板铺成天井,阳光永远只在天井内盘桓,不会多往屋里挪动一步,可见当年设计房屋的精细。顺着15号后院的一条小径走进17号院落,这里陈列着民间手工艺品,有剪纸、京剧脸谱、工艺宝葫芦。一画室里,博物馆画师沈泉洪正在挥毫泼墨,那笔墨下诗意般的中国山水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一位韩国友人和他的三个孩子,好客的沈先生特意给这些异国的孩子们各作了一幅“虾趣”图,三个小客人连连鞠躬致谢。记者来得正巧,每天为儿童表演的皮影戏专场开始了,白色的布幕上,皮影小人机械而又灵活地跳动着,配上滑稽的台词,逗得在台下观看的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
南捕厅里的京昆艺术
悠扬的曲调声,伴着优美纯熟的唱腔,从这条老街巷的深处传来。循声而去,原来京昆票友和茶客们正在此雅聚,此处名为花厅,厅内摆放着几张红木八仙桌,老人围坐其旁,摇扇品茶。
住在巷口来此品茶围听的76岁老人唐铎告诉记者,这南捕厅里的甘家以“戏曲世家”誉满江南,江南笛王甘贡三曾与清末皇帝之兄溥侗选此地为“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其子也在此主持过闻名遐迩的“新生社”。当年的曲社设在花厅,檀板轻敲,曲笛悠扬,水磨雅韵,绕梁不绝。旧时座中不乏张学良、梅兰芳等名流的身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执南京时,蒋介石对他采取羁留政策,让他到此活动,张学良在甘家的协助下编辑了《九宫集曲大成南北词谱》82卷共50册。
不过唐老记忆中最深的还是关于曾是甘家媳妇的严凤英的故事。他说,当时这位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也曾经在此受到熏陶,向甘氏族人学习京昆艺术,为完善她以后的戏曲表演奠定了坚实的功底。几度春来,几番花谢,如今走在甘家大院的幽径中,依然能够听到舒缓的丝竹声,早年的京昆梦又在袅袅弦竹声中渐渐苏醒。
就在记者快要离开南捕厅的时候,博物馆馆长杨天麟告诉记者,目前对游人开放的只是南捕厅已经完工的一期规划工程,随着二期规划的实施,不久的将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是北到南捕厅,西接大板巷,东临中山南路,南抵中北汽车公司,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地的典型历史街区,它将真正成为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