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全文
编者按:
2004年6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出重要批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这是在认真审视中国人口、土地、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做出的一项与国情相符、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这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关键转折,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值此历史性契机,开展“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无疑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为此,承诺开展此次活动的城市人民政府必须要认真落实活动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活动《组织手册》,其中,10项“规定活动内容”是必须完成的,城市人民政府要逐项落实,这是此次活动最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组织手册》的“参考活动内容”,地方可结合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本期简报特别推介一些城市的特色活动方案,以期对其他城市活动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益参考。同时,台北无车日活动的经验总结也将对开展此项活动的城市提供更多的借鉴。9月16—22日,在中国城市举办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期间,欧洲一千多个城镇将同时举办以“人性化街道”(Street for people)为主题的2007年第六届欧洲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这个主题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道路空间的重新划分不是想让开车人的生活变得困难,而是想改善所有人的交通选择权及城市生活的质量。交通小知识栏目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线,提供了关于绿色交通系统的等级、促进政策、小汽车与公共交通的成本比较等内容。
活动指导委员会新闻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7年8月31日,建设部在北京召开“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工作会议。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作了讲话。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天津市建委、上海市建设交通委、重庆市交通委,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承诺城市的有关负责同志共计289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有24位副市长,35位秘书长和副秘书长,13位副厅长,3位直辖市建委(交通委)副主任参加会议。
会议认为,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事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人们出行难的根本措施,是抓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开展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是建设部借鉴国际经验与做法,向全国所有城市发出的一项重大倡议,是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活动期间,城市人民政府领导将带头参与活动;城市至少实施一项长效措施,鼓励市民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在活动前后以及活动期间,城市要对有关的各项环境指标和交通技术指标进行监测。公交企业要积极配合本次活动的开展,包括充分利用车辆、站点、车载电视开展宣传活动,制定改善公交服务的各项实施计划,确保市民的便捷出行。其他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积极参与活动。
“无车日”活动是整个公共交通周活动的高潮。在每一个开展活动的城市,9月22日7:00—19:00,要划定一个或数个有影响的区域(道路)作为无小汽车区,也可将全市范围作为无小汽车区域。无车日活动策划方案要同无小汽车区长期规划结合起来,并且可以考虑在周末持续推广。目前,一些地方为解决小汽车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盲目修桥、扩路,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行车和停车。无车日期间,在无小汽车区,要求不得占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要把这些空间还给非机动车和行人。要通过此次活动,有效地制止城市决策者盲目压缩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错误;打开封闭街区,开拓和延伸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建立自行车俱乐部,鼓励自行车与公交车之间的换乘,方便市民出行。
会议认为,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将是世界上相关活动单一国家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地域最广的一次活动。活动能否举办成功,决定我国公交优先战略的顺利推进,决定人们交通出行方式观念的改变,决定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及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要通过舆论宣传和社会参与,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城市交通发展的认识,大力宣传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理念,使市民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改善城市交通的结构,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活动相关DV、动漫、摄影作品征集
为配合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的开展,建设部活动指导委员会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活动的DV、动漫、摄影作品。参赛作品在内容上应当反映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的相关主题,作品内容和形式结合得当,表现手法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立意新颖、可视性强;作品可融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宣示绿色交通方式对改善环境、促进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作品形式、风格不限,但必须是原创,此前未以任何形式发表。作品的评选由活动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对所有来稿共同初审,评选出入围作品若干个;入围作品将在建设部网站、人民网和城市交通网站上发布,并在人民网进行群众网络投票;邀请境内外著名行业专家、传媒专家和群众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入围作品进行评审,同时参考网络投票结果,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若干名。其中,一等奖奖金额度为10000~20000元人民币;二等奖奖金额度为3000~5000元人民币;三等奖奖金额度为1000元人民币。以上详情请登陆城市交通网站公交周专题网页:http://www.chinautc.com/huodong。
建设部活动指导委员会资料集锦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获奖海报》
该书汇集了“无车日”海报征集活动的49幅入围作品,部分作品还附有海报创意说明。各城市宜统一采用中标海报,并自行印刷和张贴。海报电子版可在城市交通网站“公交周专题”网页下载。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简报》
截止本期简报出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简报》已于2007年3月、5月、7月和9月共印发了4期。第1期简报以介绍此次活动的基本概况为主,包括活动主题、参与活动的指引、活动评估标准等;第2期简报以介绍承诺开展此次活动的城市相关动态为主,包括上海、杭州、深圳、济南一些城市的组织宣传的初期方案;第3期简报以介绍台北公共交通月及无车日活动示例和杭州活动组织方案为主,其中,重点介绍了无车日活动在世界各国开展的情况;第4期简报以此次活动城市特色方案推介为主,同时介绍了台北无车日活动经验总结和与中国同期开展的欧洲交通周活动,为今后活动的再次举办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组织手册》
《组织手册》是建设部活动指导委员会面向城市人民政府编写的一本指导开展此次活动的重要资料,其中,10项“规定活动内容”是必须完成的,城市人民政府要逐项落实,这是此次活动最后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组织手册》的“参考活动内容”,地方可结合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绿色交通•城市未来》大众宣传手册
《绿色交通•城市未来》是建设部活动指导委员会面向公众编制的一本宣传手册。该宣传册图文并茂,活动的相关组织者可根据实际宣传需要印制和发放。
公益宣传片与广告片
本次活动的公益宣传片题为《绿色交通•城市未来》,片长15分30秒。宣传片形象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能源、环境以及土地制约等方面的严重挑战,意在倡导人们选择绿色、环保、可持续的交通方式,例如公共汽车、轨道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片中还介绍了世界各典型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如巴西库里蒂巴低成本、高品质的快速公交系统,挪威奥斯陆的行走风尚,被誉为自行车王国的荷兰对自行车路权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国香港完善的公交服务和较低的私家车拥有等,具有很好的示范借鉴意义。通过把这些理念传达给公众,鼓励人们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促进城市政府采取有效改善公交服务水平的措施,这将给城市生活和环境带来改变,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无车日活动公益广告片片长30秒,主要是倡导公众共同参与到9月22日的无车日活动中来。鼓励人们从小汽车中走出来,选择公共汽车、自行车、轨道交通等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当地主要电视台要在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开展之前2周,播放活动的公益宣传片和广告片,并持续到活动结束。公益宣传片的播放频率为每周2~3次。公益广告片每天晚上黄金时间(20:00—22:00)播放不少于1次,每天其他时间不少于2次。活动结束后,请将公益宣传片和广告片的“监播表”及时上报建设部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指导委员会,以备核查。
以上资料下载地址为:http://www.chinautc.com/huodong。
活动特色方案推介
昆明市活动整体方案
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型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上午10:00。
地点:昆明市东风广场。
• 活动内容
1) 举行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启动仪式。
2) 举行公交周及无车日大型宣传活动。
• 活动议程
1) 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启动仪式议程
主持人:昆明市副市长
① 主持人宣布昆明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启动仪式开始。
② 介绍出席和参加启动仪式的领导及嘉宾。
③ 请昆明市市政公用局局长左珍贵同志介绍昆明城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活动有关情况。
④ 市民代表发言。
⑤ 昆明公交集团公司发言。
⑥ 请省建设厅领导讲话。
⑦ 请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祖林讲话。
⑧ 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崇勇宣布2007年昆明市“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正式启动。
⑨ 启动仪式结束,拟请参加仪式领导观看大型宣传活动节目。
2) 大型宣传活动内容
① 公交巴士锣鼓队表演,展示昆明公交人风采。
② 现场发放《倡议书》、《宣传手册》及有关宣传材料。
③ 广播和宣传展板宣传昆明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工作。
④ 活动结束。
• 参加仪式的领导及单位
1) 省级部门:省政府办公厅、省建设厅领导。
2) 市级领导。
3) 市级部门:市人大城环委、市政协城环委,市政公用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昆明公交集团公司、新巴公司。
4) 区级部门: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
5) 新闻单位:中国建设报驻昆明记者站,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昆明日报,都市时报,昆明人民广播电台,昆明电视台。
• 职责任务
1)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安排、综合协调。
2) 市政公用局:按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如会场布置,组织制作展板,草拟市政府领导的讲话稿、会议签到等工作。
3) 宣传展板制作:市市政公用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城管局、市交通局、昆明新巴各制作2块展板,昆明公交集团制作10块展板,共24块宣传展板。
4) 昆明公交集团公司:负责文艺演出及现场播音工作。
5) 现场发放的有关宣传材料由市市政公用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以及昆明公交集团公司负责;现场发放的活动《倡议书》由市市政公用局负责拟定。
6) 活动现场的布置(包括搭建主席台、彩虹门、宣传标语等)由市市政公用局、昆明公交集团公司负责。
7) 市公安局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活动现场的交通组织管理工作。
8) 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新闻办负责。
公交行业咨询及便民服务活动方案
•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7年9月17日上午10:00至17:00。
地点: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主要客流聚散地(各区属广场)。
• 活动内容
由城市公交行业主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公交企业在四区广场现场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向广大市民寻计城市公交发展及城市解堵良策。
• 活动安排
1) 由市市政公用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会同公交企业,到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主要客流聚散地(具体地点待定),就行业法律法规、公交优先政策、以及市民关心的公交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咨询,征集城市解堵良策等。
2) 由公交集团公司组织人员在活动现场发售公交IC卡,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免费乘车卡,以方便市民。
• 职责任务
1) 活动现场的组织、协调及维持治安等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
2) 由市市政公用局、市城管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公交企业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为群众提供服务咨询,征集城市解堵良策。
3) 公交IC卡发售,为老年人办理免费乘车卡,由昆明公交集团公司负责组织。
4) 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新闻办负责。
公交IC卡“换乘减付”收费系统启动仪式方案
•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7年9月18日上午10:00。
地点:昆明公交集团公司第六公司公交停车场。
• 活动议程
主持人:市市政公用局分管副局长
1) 主持人介绍到场的领导和来宾。
2) 市市政公用局局长左珍贵同志介绍公交IC卡“换乘减付”实施方案。
3) 公交企业领导讲话。
4) 拟请市政府领导宣布昆明市公交IC卡“换乘减付”自动收费系统正式启动。
5) 请领导和媒体视察昆明公交IC卡信息中心。
6) 活动结束。
• 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
省建设厅领导、市级有关领导、市级有关单位和部门领导。
• 职责任务
1) 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负责。
2) 公交IC卡“换乘减付”自动收费系统的前期准备及方案报批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
3) 会场布置由市市政公用局、昆明公交集团公司负责。
4) 现场安全保卫工作由市公安局负责;现场交通组织疏导管理工作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
5) 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新闻办负责。
昆明主城至周边乡镇公交车开通仪式方案
•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7年9月19日上午10:00。
地点:公交世纪城停车场。
• 活动议程
主持人: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
1) 主持人介绍到场的领导和来宾。
2) 公交企业介绍主城至周边乡镇通行公共汽车实施方案。
3) 市市政公用局局长讲话。
4) 到场有关领导现场剪彩。
5) 活动结束。
• 出席仪式的领导及单位
省建设厅、市级有关领导、市级有关单位和部门领导、公交企业。
• 职责任务
1) 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负责;
2) 乡镇通公交前期准备及方案报批工作由公交企业负责。
3) 会场布置由公交集团公司负责。
4) 现场安全保卫工作由市公安局负责;现场交通组织疏导管理工作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
5) 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新闻办负责。
西市区眠山公交场站完工运行仪式方案
•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7年9月21日上午10:00。
地点:公交西市区眠山停车保养场。
• 活动议程
主持人:昆明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
1) 主持人介绍到场的领导和来宾。
2) 公交企业领导介绍昆明公交西市区停车场有关情况。
3) 市市政公用局局长讲话。
4) 现场剪彩。
5) 领导视察停车场。
• 出席仪式的领导及单位
省建设厅、市级有关领导、市级有关单位和部门领导。
• 职责任务
1) 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负责。
2) 前期准备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公交集团公司负责。
3) 活动会场的布置由市市政公用局、昆明公交集团公司负责。
4) 现场安全保卫工作由市公安局负责;现场交通组织疏导管理工作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
5) 活动的新闻报道工作由市新闻办负责。
昆明电视台《直播昆明》栏目“公交优先”访谈方案
• 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7年9月21日。
地点:昆明电视台《直播昆明》节目现场。
• 访谈内容
宣讲“公交优先”政策,解答“公交优先”相关问题。
• 活动方式
现场访谈,同时接听场外观众电话、短信,进行互动式访谈(具体策划方案由昆明电视台与市市政公用局商定)。
• 现场访谈领导及单位
市市政公用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规划局城市交通研究所有关领导。
• 职责任务
1) 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市市政公用局和市新闻办负责。
2) 前期准备包括访谈内容的确定等由市市政公用局、市新闻办负责。
3) 现场布置由市新闻办、昆明电视台负责。
深圳市媒体宣传方案
从2007年8月活动启动前到活动结束,在电视台、电台及报纸上刊登公益广告,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
报纸
• 沿用2006年公交周的宣传模式,平面媒体方面,以《深圳晚报》为主力宣传媒体。公交周期间,《深圳晚报》每天在A叠要闻版以新闻的形式,图文并茂推出专版。
• 在公交周活动之前,启动前期宣传报道,包括预发消息、有奖问答、征文活动的预告及公告等。
• 公交周之后,公布获奖名单、获奖作品及公交周的延伸报道,如对市民交通出行观念的影响、市民与交通部门互动交流的后续报道等等,形成规模效应,整个系列报道的辐射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
• 从9月16日至22日,《深圳晚报》每天在新闻版块至少两个版,专门设计“公交周”栏头。其他报纸根据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联动宣传报道。
• 《深圳晚报》报道提纲
1) 启动准备阶段,公交周筹备情况及开幕预发消息;
2) “深圳市公交周及无车日”有奖问答及征文预发消息等;
3) 获奖征文将在《深圳晚报》选登;
4) 公交周期间,在深圳晚报逐日推出报道。一周核心报道规模为14~16个整版。以下为报道内容:
① 9月16日 公交周启动日
“深圳市公交周及无车日”启动仪式当日新闻,大型签名活动侧记,采访活动。
② 9月17日 路权优先日
刊登有奖知识问答题目;选登有奖征文;专家解读路权优先;巴士集团进行乘客调查;刊登交通局今年发布的《乘车指导规范》等。
③ 9月18日 规划咨询日
宝龙两区公交线网规划,专家在展示现场的现场新闻及访谈;邀请专家接听市民天天热线的预告消息。
④ 9月19日 智能公交日
智能调度系统、快速公交车辆展示现场报道;深圳市智能交通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⑤ 9月20日 公交优质服务日
活动采访与现场报道;天天热线邀请交通局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继续接听热线并进行报道。
⑥ 9月21日 新车投放日
公交新线路启动仪式现场报道,深圳市公交发展现状及展望,有奖问答及征文获奖名单公布。
⑦ 9月22日 无车日
活动现场报道;嘉宾专访等。
⑧ 9月22日后 公交周后续报道
包括公交周期间交通量、公交客流量、空气质量的评估结果;市民交通意见及建议落实情况等。
电视
电视媒体对公交周每天活动进行报道,重点报道启动日、无车日活动,并进行采访。
与深圳电视台合作推出“绿色交通”电视论坛。邀请建设部领导、市领导做电视访谈系列节目,在公交周期间播出;邀请专家、行业代表及市民走进演播厅,以电视论坛的形式,通过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引发各方观点的碰撞及思考,推动“公交优先”理念深入人心。
电台
电台媒体全程直播公交周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及盛况,并邀请市民通过电波对活动进行点评、抒发感想,提出意见及建议。同时“精彩早巴士”栏目全程参与直播和活动报道。
网络
邀请网络媒体进行报道。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专家、行业代表在深圳新闻网推出“公交优先网络市民论坛”,发起“深圳公交周及无车日网络签名活动”。
济南市9月22日无车日活动实施方案
活动主题:绿色交通与健康
地点: 泉城广场
参加人员: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市委宣传部、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环保局、市贸易服务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政公用局、市园林局、泉城路管委会、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
具体活动议程
1) 省、市领导对前几天的活动进行总结,并宣布正式启动“无车日”活动(9:30—9:50);
2) 由市领导授予自行车队绿色交通标识旗帜,开展自行车比赛。自行车队沿泉城广场泉标出发,沿趵突泉路—泉城路—解放路—东外环路—文化路—泺源大街—趵突泉路,返回泉城广场,做环形巡游。队员由各大高校青年志愿者组成,市民也可踊跃报名参与,队员人数至少100人,身穿统一标志T恤,进行绿色交通宣传。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交警对车队经过的路口实施交通管制(9:50—11:50)。
3) 在泉城广场商圈划分各功能区(竞赛区、互动区、展示区等)开展无“车”无束游乐活动。
竞赛区:设置过关游戏如:脚踏车竞赛游戏、人力车竞赛,以寻宝概念进行竞赛,并设置奖项。
互动区:设置大型充气游乐设施,市民可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
展示区:百部新型环保出租汽车展示。
4) 同期进行以下工作:
① 发放建设部绿色交通宣传手册及济南市活动宣传手册。
② 在舞台两边设置影视墙,实现济南市与中央电视台、各大城市电视台的链接,直播全国各承诺城市的活动开展情况,插播建设部《绿色交通•城市未来》公益宣传片和无车日活动公益广告片,济南市优先发展公交工作情况介绍。
③ 组织进行民意调查、公交乘客满意度调查。
④ 交警对封街区域实施交通管制,无车区域只允许规定车辆通行。
⑤ 环保部门在无小汽车区域内进行定点大气监测,对有关的各项环境指标(如空气中CO2、 PM10、PM2.5、NOx含量)进行监测,并与平时数据进行对比,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提交活动组委会。
⑥ 交警部门在无车日当天对交通技术指标(如交通事故发生率、道路交通量)进行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提交活动组委会。
责任分工
1) 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由省建设厅、市政府办公厅政务处四处负责。
2) 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相关比赛项目的评选、泉城广场会场布置、各功能区划分由市政公用事业局负责。
3) 自行车巡游相关事宜由交警、市政公用局、团市委负责。
4) 与中央电视台的链接、现场报道、新闻剪辑由市委宣传部委托专业媒体、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5) 活动期间的交通管制、交通疏导等工作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负责。
6) 活动现场的参加人员,由市政府办公厅政务处四处组织安排。
7) 各省、市、中央直属单位和部门,负责做好本单位部门在活动启动前及活动期间的宣传动员和其他准备工作。
8) 为确保活动期间市民的正常出行,必须准备充足的城市交通运力。公共汽车的调度管理由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负责;出租汽车由济南市客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佛山市宣传专刊
编者按:
2007年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的主题为“绿色交通与健康”,佛山市围绕该核心主题,从4个方面开展活动宣传:政府领导以实际行动宣传;各种媒体组织专题专栏宣传;举办专题城市论坛宣传;举办各种群众集体活动宣传。另外,佛山市根据建设部活动指导委员会提供的活动资料结合本地区实际创造性地制作了此次活动的宣传专刊,由此广泛发动社会各个阶层投入到活动中去。专刊图文并茂,本期简报特以彩色插页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关经验策略
2007欧洲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
“人性化街道”(Street for people)是2007年第六届欧洲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的核心主题。道路空间的重新划分不是想让开车人的生活变得困难,而是想改善所有人的交通选择权及城市生活的质量。这个主题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扩大汽车的道路空间并不能解决现在交通所面临的难题。相反,减少汽车的道路空间反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不减少个体流动的情况下为所有市民提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主题鼓励地方管理机构为非机动车辆重新分配一些道路空间。它还强调了改善地方空气质量的必要性这一欧盟及其成员国最关心的问题。
在欧洲,大多数市民都希望推广更尊重环境的交通方式。许多市民都担心他们吸入空气的质量,并将空气污染放在了他们所关心环境问题的首位。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支持增加道路上的林荫道和步行区,以便重建满足公众期望的城市环境和社区,并解决空气质量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在对以往欧洲交通周活动期间分发的民意测验进行分析时,这些事实非常明显。
台北无车日活动经验总结
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的台北国际无车日活动,今后应该如何举办,或者无车日系列活动能给民众什么样的感受,如何创造更大的格局,仅提供以下活动经验,作为其他城市开展活动的参考。
持续扩大活动时间
1) 由公共交通“日”、“周”、“月”发展为“季”活动。2) 由走路上学“日”、“周”发展为“月”活动。3) 由自行车“日”发展为“周”活动。
从过去举办活动的经验来看,延长活动时间是希望民众习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小学生能养成走路上学的好习惯,接下来应进一步把推动骑自行车策略延伸到都市上班族,这需要台北都市地区通勤用自行车专用道路网与公共交通路网整合的配合。
持续扩大活动范围
1) 由路、街区范围发展为区域活动。2) 由假日发展为平常日活动。
过去几年的无车日系列活动,对于骑自行车活动都有交通管制与维持计划,而且仅是在假日举办,且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着一个方向前往指定地点,民众能体会到的无车环境相当有限。因此,未来活动可考虑在更大区域内尽可能完全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工具来替代私人机动交通工具,使市民自由自在地享受无车环境。
持续扩大参与单位
1) 由少数政府部门参与发展为多数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共同积极参与。
2) 由政府部门为主、相关企业参与赞助发展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合作。
活动的成功需要很多单位共同协作完成,尤其对于多元化的无车日活动来说更是如此。民间所拥有的灵活度与创意往往是政府部门最欠缺的,在活动策划、安排准备、宣传、执行、交通维持、环境监测及问卷调查等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以有民间组织或者个人的参与,甚至可以构想出一套商业活动机制,形成“无车日活动公私合作”模式,实现民众、政府与企业的三赢。
持续扩大民众参与的深度
1) 由特定团体、民众参与发展为社区参与活动。2) 由发动民众参与发展为民众主动参与活动。
无车日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民众参与”。要使民众有深度的参与感,仅由政府规划系列活动是不够的,通过由民众、小区居民自行发起的无车日活动计划,才能放慢参与者的脚步,仔细品尝无车城市的不同感受。并进一步演化为“社区参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社区自发组织无车日活动,这是城市居民改变交通工具使用行为的重要阶段。此外,无车日相关活动也是市民检验公共交通、自行车、人行道、候车亭等绿色交通系统的年度大活动,一方面让市民体验各项改善的成果,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期间的试用,针对设施、服务、信息等,市民可提出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建议。
运用无车日活动顺势宣传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成功的无车日活动除了活动本身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外,最终应当由活动具体落实到城市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公共交通方面倾斜上。因此,政府主管城市建设的相关领导应把握活动机遇,以“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具体落实无车日理念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而每年的无车日活动即为检验各项政策与措施落实的最佳时机。
其他
若能对城市环境、交通系统、税费机制进行合理改造,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以及步行的环境更安全、更健康,那么公众的出行行为就能改变。所以无车日系列活动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有机会体验优质公共交通服务与无车的健康环境,希望能达到心随境转、境随心转的良性发展目标。台北无车日活动已朝此方向发展,相关活动内容与筹办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参考借鉴。
此外,无车日系列活动也是润滑剂,让整个社会与民众由“活动参与”转变为“社区参与”,由“观念推广”转变为“行为改变”;政府政策则由“示范计划”提升为“全面推广”,由“纸上画画”落实为“具体建设”,由“政令宣传”转变为“实际作为”,这样才能促成城市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公共交通。
交通小知识
绿色交通系统的等级
绿色交通系统等级如图1所示。这给予了真正的绿色交通方式——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充分的优先权,同时也给予了公交车和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系统以优先权,作为对于这些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低环境影响的鼓励。
图1 绿色交通系统的等级
货运车辆比小汽车和出租汽车拥有更高的优先权是因为它在运送货物过程中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绿色交通系统中,对于紧缺的路边停车位,货运卡车的优先级高于小汽车。出租汽车的优先等级高于小汽车,而小汽车里面的高承载车辆的优先等级高于单独驾驶车辆。
目前在大多数城市,现实情况正好相反。小汽车拥有最大的交通优先权,它们并没有为这些优先权支付额外的费用,却占用着最多的道路资源和停车资源。此外,小汽车还应该为城市交通的拥堵和空气污染负主要责任,空气中的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小汽车。在墨西哥城,84%的空气污染是由交通系统产生的,其中,小汽车是最大的污染源。
绿色交通系统的主要出行方式
• 步行交通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步行,步行交通是出行方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平均30%的日常出行为步行。但是,步行却往往是最后被考虑的出行方式。道路空间总是被优先分配给小汽车。许多城市的小汽车允许停靠在人行道上,导致行人需要在非机动车道甚至是机动车道上行走。许多街道甚至没有人行道,道路空间不可行走或被其他活动占据。很多时候,政府首先占用这些人行道空间。行人面临着步行空间缺乏、过街障碍物较多的困难。
高品质的人行道应该连续无障碍,没有被用作停车;具有足够的宽度、良好的照明系统和安全的环境。同时,交叉口行人过街的距离和时间要短,以减少行人过街的危险。在纽约,改进后的交叉口(图2)行人过街设计能够减少36%的事故。
图2 纽约交叉口行人过街设计
• 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交通在许多国家正处在比行人交通更为严峻的处境。很多年前,许多城市的自行车交通被禁止,以期为小汽车提供更多的空间。现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试图引导居民重新使用自行车出行。
中国仍处于减少自行车的使用而为小汽车提供更多空间的阶段。自行车道被用来停车,被用于小汽车右转、掉头转弯以及分割给行人,因为小汽车停靠在人行道给行人行走和过街带来障碍。中国仍面临着这些问题,要避免这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自行车设施;消除自行车行车障碍;提高自行车停车安全性;整合自行车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
• 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是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另一个大问题。发达国家遇到的挑战是怎样使小汽车使用者重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发展中国家则是需要改善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使公众不会因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下而选择私人小汽车。
一直以来,公共交通被认为是供穷人使用的交通方式而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认为这样糟糕的服务是应该被接受的。城市政府官员热衷于地铁和轻轨,因为它们是发达城市的象征,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大型建筑公司的压力,有时甚至是腐败问题。已有很多基于错误的可行性研究的地铁和轻轨项目由于没有足够的客流而无法支撑运营。轨道交通系统造价高昂,并且在其拥有足够的客流支撑运营以前,大多数城市会面临很大的问题。墨西哥的地铁由于收入过低,所需的补贴占到了城市财政预算的14%。有一种解决的方法就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 快速公交系统
快速公交系统是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的一种新选择。更重要的是,快速公交系统的实施是对绿色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支持。巴西库里蒂巴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实施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许多年后才有了一些新的快速公交系统得以实施:厄瓜多尔的基多、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和佩雷拉、巴西的圣保罗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墨西哥城、北京等。
一个成功的快速公交系统包括:专用的道路空间,封闭宽敞的车站,与通行能力匹配的站台,良好的站台可达性,水平上下车(无台阶),大容量、高品质的车辆,无缝停靠(≤10 cm),车辆和站台有足够的上下客空间,网络整合,灵活运营。
公共交通系统可实施的主要改善措施包括:提高现有交通系统服务品质;提高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水平;进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决定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投资建设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如快速公交、轻轨和地铁。
汽车与公共交通成本比较
• 汽车的成本
在家庭预算中,日常旅行开支(包括各种开支)所占的比例大约在 10%~20% 左右。但是人们很少准确估计他们所使用的汽车的全部成本,因为这些费用是不定的:新车的购买、每年的保险费、维修费及燃油费用等等。现在,人们对汽车的实际成本估计太低,所有调查都表明,机动车驾驶人低估了汽车的实际成本,常常将它与使用成本相混淆(汽油费、养路费及停车费)。
然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欧洲,一辆车每年的平均成本大约在6 000~9 000欧元之间,每年的里程数为15 000千米(对于汽油燃料汽车)或25 000千米(对于柴油燃料汽车),也就是说,每个月的预算大约在500~660欧元之间,折合人民币大概5000~6000元。
• 公共交通的成本
与汽车的成本比较起来,公共交通的成本要便宜得多。在欧洲绝大多数的城镇中,公共交通十分发达,对于大城市的郊区,公共交通(RER、S-Bahn 等)可以将郊区居民带到市中心,而且在高峰期会安排更多车次。
在欧洲,居民大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行程为100千米的城际列车的花销在10~20欧元之间,具体多少取决于当地的情况,而地铁、有轨电车或公共汽车的花销大约是每人1.5 欧元左右,平均一个月使用公共交通通勤的成本约为5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500元,仅为小汽车成本的十分之一。
同时,对于乘车非常规律如经常使用公共交通通勤的人来说,月季票系统可以进一步降低乘车费用。
集体用车和汽车共享
集体用车和汽车共享是一种用车新方式。集体用车比较有利,平均来说,每部车可运载1.2名乘客。集体用车可以让与其他人分享出行:一部车可以带几个人(邻居或工作同事),这样可以不用开自己的车,既省钱又避免过于劳累。市民在住所和工作地点之间的出行中可以采用这种系统,也可以在带孩子去学校、购物和休闲旅行时采用这种方式。
欧洲越来越多的城镇(柏林、维也纳、都灵、拉罗切利、苏黎世和瑞士所有城市)都引进了各种共用车辆系统。起初,汽车共享是指几个人共同买一部车(或几部车),以便在需要用车的时候可以有车用,而不必独自承担所有的费用。这种方法经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后来协会或联合体接过了指挥棒,人们缴纳一定的年费成为会员后,就可以根据时间长短选择最合适的车辆来使用。
借车系统(如汽车共享)可以让人按需使用车辆。通过与其他使用者共享一部车,可以将同部车的其他使用时间让给别人,这样能减少固定成本(购买、维护、保险)。它还可以减少对停车场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