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14日,成都举办中国第一个“无车日”,市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当日的规定时间内,市区内环路线以内除公共汽车、出租车和执行公务的特种车辆外,其余车辆均不得上路通行。无车区的机动车流量削减了65.2%,车辆行驶速度提高一倍,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下降30%以上,各监测点空气质量均达到良好级。
据成都市交通管理局信息显示,在市中心区的人民东路路口、红照壁路口等5个具有代表性的路口,昨天的车流量比原来平均下降了65.2%,最高的路口下降了72.7%。由于车流量大幅削减,道路畅通无阻,无车区内交通事故下降37.5%。成都市环保局监测数据表明,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和熊猫广场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都较“无车日”前下降了30%左右,在此之前,环保部门提前六周对两个监测点进行了定点监测,当时熊猫广场属轻度污染水平,塞车时达到中度污染水平。昨天成都市区道路交通噪音级平均降低了4.5分贝。 自行车成了“无车日”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划定范围内的所有道路,普通车辆将被禁止通行。 公共交通客运车辆(公交车、中巴车、出租车、旅游车等)、特种车辆(军车、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等)、专用车辆(垃圾车、邮政车、运钞车、绿化工程车等)以及非机动车(自行车、三轮车、残疾人专用车等),不在禁行之列。为了不影响市民正常生活,保证市民出行、购物的交通方便,城区内增开了公交车辆班次,并对市内公交301、302次旅游专线车实行免费乘车。当日,还有大学生志愿者在一些公交站点义务为乘客服务,近千名由小学生担任的小交警将协助交警在各主要路段执勤。
组织者意在通过“无车日”活动向世界展示成都市政府和人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和行动,展示成都现代文明的城市形象,提升成都的国际影响力。
开私车、驾公车的上班一族,要么步行去上班,要么骑自行车去办事,或者坐公交车、打的。而外地或一环路以外的驾车族欲到中心城区,则只有将车停到内环线边的停车场内,弃车去内环线内。“无车日”活动使人们由开车出行改为乘公交车,变个体出行为集体出行,交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使城市空气质量得以改善。
2005年9月24日的世界无车日里,一场大型的健身环保骑行公益活动在成都锦江河畔正式举行。千名成都自行车爱好者汇聚在音乐广场,随着出发的一声令下,千辆自行车一起驶向终点捷安特龙泉厂区,浩荡热闹的场面引来大量围观群众驻足观望。一位参加活动的自行车爱好者表示,“骑自行车既环保节能,又可以锻炼身体,希望我们的这种行动能够唤起更多的人树立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而更多的人是为了摆脱汽车的束缚,锻炼身体找到和大自然接触的亲切感。
2000年无车日

2005世界无车日成都启动大型骑游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