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公交驶向“便捷时代”
今后,武汉市公交将会有哪些变化?《规划》制定了近期(2012年)和远期(2020年)的目标,给市民描绘了出行“蓝图”。
空调车比例将达到50%
目前武汉市空调车已有2300台,比例达38%左右。规划五年内,武汉市平均每年更新车辆500台,到2012年空调车比例将达50%。
平均车速将大大提高
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主干道公交平均车速为14至16公里/小时。随着阳逻大桥、天兴洲大桥、过江地铁等建成,城市公交线网的优化,到2012年,公交车速将提高到18公里/小时,到2020年达到20公里/小时,城区两点间乘车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
出门300米就可乘公交
规划到2012年,武汉市公交线路布局共320条,比现在增加两成,主要满足于新开发区、新建居民小区等市民出行需求。中心城区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即市民步行300米内就可坐公交)达到70%,边远地区达到50%。到2020年,将分别提高至80%以上和60%以上。
枢纽站换乘更便捷
由于目前武汉市公交换乘枢纽严重不足,许多线路超长,绕行距离较大,增加了道路交通压力和乘客在途时间。武汉将建成20座换乘公交枢纽站,到2012年,公交线路的平均线长将由19.5公里降至16公里以内,乘客可在枢纽站便捷换乘。
公交车不再“露宿”扰民
因场站建设滞后,一些居住小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无配套的公交场站,公交车只能露宿街头,造成扰民。规划到2012年,九成以上的公交车都住进公交场站,改变这一尴尬局面。
各种交通工具“无缝”对接
新建的武汉火车站近期(2012年)将与轨道4号线、远期(2020年)与轨道5号线衔接,通过青山客运中心与长途客运衔接,实现“无缝”换乘或短距离换乘。汉口火车站近期将与轨道交通2号线、远期与轨道交通7号线衔接,通过汉口客运中心与长途客运衔接,汉口客运中心通过中环线与京珠、沪蓉、汉宜、岱黄、汉黄高速公路连接,紧靠机场高速路。武昌火车站近期将与轨道交通4号线、远期与轨道交通5号线衔接,通过武昌客运中心与长途客运衔接。在轨道交通沿线,尤其是轨道交通的首末站和重要站点,公交都将与之实现有序衔接。
公交布局:四网互补
《规划》首次对常规公交线路布网提出骨架线路、基本线路、辅助线路、远程线路等四类划分概念。这些将是武汉市未来常规公交的组成部分。据专家介绍,骨架线路由主城区主干道线路组成,是支撑城区交通的基本骨干,基本线路、辅助线路和远程线路,就像接通城区交通的“血管和神经”,既各自承载和发挥不同的功能,又相互联系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系统。到2012年,武汉市规划设置常规公交线路320条,具体为:骨架线路共55条,平均线路长度15.6公里,突出三镇间、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间的骨架线路,覆盖90%以上的市区主干道。基本线路共163条,平均线路长度12.8公里,承担各组团、各中心区与骨架线路、轨道、快速等枢纽点的衔接换乘。辅助线路共60条,平均线路长度13.6公里,满足白玉山、汤逊湖、沌口、东西湖台商投资区、金银湖、左岭、花山等边远地区市民出行交通需求,填补“公交盲区”。此外,“大站快车”、“旅游观光”等15条特殊线路,满足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远程线路共42条,平均线路长度12.8公里,通过武汉市规划的七条快速出口路,连接武汉市外围长途客运枢纽,促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最大亮点:公交快速走廊改良后的公交车大大提高了载客量;专有的车道或道路,让公交车大大提速;车站设置收费系统与轻轨类似,低踏板或高站台等设施,便于乘客快速上下车;信号优先让公交在道路交叉口优先通行,行驶更加通畅;智能化管理保证运营安全……作为介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快速公交系统(BRT)在《规划》里成为一大靓点:通过在市区道路上开辟公共汽车专用路或专用道,形成快速公交线网,并且能使得传统的公交达到轻轨交通的服务水平。武汉市规划至2020年,修建4条快速公交线路,全长约72公里,其配合轨道交通,组成武汉市城市公共交通快速走廊。同时,增设高峰公交专用道57公里,使得高峰时段公交能够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