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逐年增多的车流,一方面是"无车日"活动的逐年推广。今年的"无车日"(9月22日)和公共交通周(9月16日~22日)在我国109个城市以政府部门"唱主角"的形式拉开了序幕,但人们也还记得去年"无车日"当天,北京发生大范围拥堵的事件。"无车日",究竟准备好了吗?
参与"无车日"行动的各城市均制定了一些措施,如划定一个或数个区域(道路)只对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和其他公共交通(校车、通勤车等)开放;限制使用公车;号召市民尽可能选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出行;增加公交车的发车频率等。但这些是否足以让市民积极响应"无车日"行动呢?
记者在车友网上进行了调查。部分车友对"无车日"表示支持,网名为Horse的网友说:"虽然每年只有一天,但这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靠行政手段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环境意识要在每个人心中扎根。环保得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但也有一些车友对活动表示质疑,认为城市目前的公共交通状况不佳,搞一天或一周的活动只是形式主义。
一份关于"无车日"的调查显示,对是否有必要开展"无车日"活动的问题,有69.13%的人认为有必要,16.11%的人认为意义不大,另有14.77%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关于"无车日"是否有意义的问题,54.03%的人认为社会意义较大,28.86%的人认为实际意义较大,另有17.11%的人认为没有意义;问到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时,是否还会经常开私家车出行,有60.54%的人表示不会,只有39.46%的表示还会经常选用私家车出行。看来,只要公共交通状况良好,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公交出行。
"无车日"是希望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使用和依赖,减少污染和缓解交通状况,但仅靠一个公共交通周和"无车日",不会改变汽车社会的负效应。"无车日"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无车,而是如何解决拥堵,如何做到环保和节省能源。这既需要政府积极改善公共交通,从经济、税收、教育等方面鼓励绿色出行,也需要公众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节能的全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