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苏力”、热带风暴“西马仑”已走远,但强降雨给一些城市造成较大内涝之痛还未消去。经常遭遇台风正面袭击的台北市,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上下足功夫,十几年来,经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验。暴雨多发之际,梳理防御内涝的台北经验以为镜鉴,正当其时。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台湾水利署、台北水利局等单位,探究台北的排水防涝系统。
第一道防线:筑起522公里长堤,覆盖99%水域两岸
“由于地处台湾本岛北部的台北盆地中央,台北自古以来就是水患严重的城市。”台北市工务局水利工程处副处长刘进兴说。
台北地处盆地,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其中,有四条主要河川,基隆河横贯而过,西有淡水河,南有新店溪、景美溪;还有8条次要河川和支流河川,在台北盆地的上游还有2个大水库。
由于台风常常造访,台北多雨已是寻常。这座城市的年均降雨量约为2900毫米,山区则高达4500毫米,每年汛期在5月到11月间,7月至9月为台风季。
刘进兴介绍,台北防御水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所有的溪流水域周边修筑起标准高度为9.65米的防洪堤。这样的防洪堤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总长超过522.1公里的挡水高墙,可以覆盖约99%的市内水域。
刘进兴还说,台北的防洪堤此前是按预防百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可防每小时65毫米雨量,自“纳莉”台风引发严重内涝后,标准调至防200年一遇,可防每小时78.8毫米雨量。四条主要河川的堤防还要在200年一遇标准上加高1.5米,其他次要河川的堤防也要加高1米。其他环岛防洪设施则以加设矮墙或其他适当方式,达到标准高度。
第二道防线:86座抽水站24小时待命,严防积水内涝
防得严,还要疏得好。
台北在全市设置65座永久雨水抽水站和21座临时雨水抽水站,共有402个抽水机组,总抽水量达每秒2114立方米。其中,有一台东南亚最大的抽水机。一旦台北有水患,每一个抽水站都是一个集水区,透过原本就布设好的排水管网,将那个区域的雨水集中导流,再统一抽出去。
刘进兴介绍说,每年四五月汛期来临前,台北水利部门、营建部门等都会一遍遍巡查抽水站的功能状况,还要对下水管道、排洪沟进行反复清淤,再督查多次。常态化维护抽水站和抽水机组是台北水利处的工作重点,让它们可以随时应战。
目前,台北市还编列了85亿元新台币的经费,计划新建8座新抽水站。
第三道防线:垫高地下空间出入口,避免积水倒灌
台北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凡坐地铁捷运,得先上几层楼梯,然后再下楼进入地下。
“纳莉”台风过境,台北地下设施损失惨重。台北启动地下空间尤其是地铁系统大整改,把总体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再加高1.1米,增加了地下自动防水闸门,而且每一个捷运、地下车库出口处都被要求垫高半米左右。
这几年,台北市政府大力倡导私有空间提高防洪标准,鼓励市民安装防水闸门,垫高店门槛,有的还给予补助。
台北总和治水计划规定,在公共道路上执行严格的渗透标准,要求新旧建筑物周边必须留出足够的绿化、透水铺面空间。有条件做成绿地、草皮的地方,都要尽量用可以渗水的铺面砖或绿地。
下半年起,还要求新建建筑每占地100平方米配备7.8平方米的蓄水设施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