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门大街的有轨电车
前门大街快开街了,就差那最后的惊艳一现。而现在最吸引媒体和市民谈资的,莫过于老式的“铛铛”车了。尽管它其实就是有轨电车,但是因为曾经有一代人是目睹了它的消失,而现在“铛铛”车穿越时光隧道,从那一代人的记忆深处,重又驶回现实生活中,想着那“铛铛”不断的特别声音,会把人们带入上世纪的北京城。
上世纪早期,“铛铛”车是北京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因为这种车开起来时会发出有节奏的“铛铛”声,老百姓就亲切地称它是“铛铛”车。那时的北京街头,只要是繁华街区,就可以看到“铛铛”车庞大的身影,它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不过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的“铛铛”车在上世纪60年代就消失了。
1924年北京开辟首条“铛铛”车线路,始发站就设在前门。这次前门将开街,又把消失的“铛铛”车请回前门。修复后的前门“铛铛”车,南起珠市口西大街,北至新建的前门五牌楼下,全长约800米。这次“铛铛”车的建造方案,是按照1924年北京最早引进的法式“铛铛”车的样式设计制造。这种法式“铛铛”车,一头一尾均有驾驶台,司机可以两头开车。在前门大街两侧都铺设了钢轨,游客可以来回乘坐“铛铛”车,在古老而时尚的前门商业街区中穿行。
上世纪这种载客多、速度快的“铛铛”车一出现,就成为当时的“新宠”
过去北京人的出行工具比较简单,主要是乘坐轿子、马车、骡车等,后来,发展到西式的四轮马车。在20世纪初,又引进了人力车,就像我们在电影《骆驼祥子》里看到的。因为人力车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老百姓就叫它“洋车”。由于这些交通工具相对落后,而且数量有限,而北京又人口众多,迫切需要发展一种载客多、速度快的交通工具。
早在清朝末年,北京就开始有了引进有轨电车的行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曾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有轨电车数辆,修建了从永定门外马家堡至崇文门的线网、轨道。然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痛恨洋人、洋货,见到凡是沾了“洋”字的东西一律烧毁,于是在义和团运动中,这些还未投入运营的有轨电车的轨道被拆除,车辆被毁。
此后,到民国二年(1913年)五月,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以期兴建北京有轨电车,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等原因,而暂告搁浅。直到1921年终于成立北京电车公司,在北京开始发展有轨电车。筹办公司期间,借用城南公园旧具服殿暂时办公。
1922年,电车公司与法国汤姆孙好斯敦公司订购钢轨及附件,接着与法国电气制造公司订购车辆。当时电车公司购入法国制造的有轨电车90辆,其中100型机车60辆,200型拖车30辆。尔后与吴镜潭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租赁西总部胡同11号房屋,作为公司的办公地点。1923年,与益昌公司签订合同,由其铺设轨道,修筑路基。
一切准备就绪,1924年12月17日,电车公司在前门举行了隆重的开车典礼,18日正式通车。当时仅开第一路十辆车,第一路首站设在前门,途经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至西直门,全程14.041华里,设14站。
“铛铛”车“退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管会正式接管电车公司,贾庭三同志担任第一任经理。此后电车公司不断研制新型电车,开辟新路线,有轨电车事业达到一个新阶段。但由于有轨电车存在许多不易克服的缺点,特别是它轨道大部分铺设在市中心繁华街道上,严重影响旧城改造。1958年开始,相继停驶有轨电车,至1966年5月6日,有轨电车在北京运行42年后,离开历史舞台。
因为“铛铛”车通行,1923年拆除了东单西单牌楼
“铛铛”车基本上都是穿越城市最繁华地区,所以“铛铛”车的开通,还引起一件大事,由于“铛铛”车所过之处要铺设铁轨,架设电线,有轨电车运行线路要经过繁华的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时,由于这两座牌楼年久失修,势将倾毁,与电车工程之间有殊多窒碍,电车公司就以安全为由,1923年要求拆除东、西单牌楼。获得批准后,于1923年7月拆卸东单牌楼,10月拆卸西单牌楼。本打算拆后改建,没想到拆时容易,建时难。最后竟以此处为交通要冲,车马日繁,无重建牌楼之必要而不了了之。重建牌楼的资金,也被电车公司用于购置车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