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东海道大都市带
(1 )概况
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由东京、大阪、中京都市圈组成,从东京湾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达长崎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20%,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在大都市带内。它集中了全国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
(2 )主要特点
与波士顿- 华盛顿大都市带一样,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三大都市圈以及各主要城市也各有特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是作为东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东京的城市功能是综合性的,它是全国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
(3 )成因分析
由于日本国土狭窄,平原面积少,造成中小城市相对较少。为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大都市带内的都市圈和主要城市必须既有优势产业,又有相对综合的功能,因此主要城市的辐射作用显著,其功能的综合性就成为必然。
二、中国大都市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按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标准,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34%左右,到2010年可达42—45%。按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时期。但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城市化率较低,只有18.8%,城市间关联性较差,虽然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不少,但缺少中小城市。
1997年西部地区共有121 个大、中、小城市,占全国的18%,而大型、特大型城市占全国的44.2%,中型城市33个,仅占全国的16%,小城市占全国的21%,这使大城市孤立存在,无法形成辐射区域。例如西安市周边缺少二级城市,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中小城市成为西部地区的当务之急。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较发达,城市化率相对较高(约40%),今后的发展趋势已开始走向大都市带为主的道路。
英国经济学家K.J.巴顿说过“在各发达国家中,城市问题可看作是资源合理分配问题,而在各不发达国家中,却是资源的创造问题”。笔者认为,此规律也适合我国东西部城市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东部地区大都市带的出现,是对资源优化的趋势;而西部地区发展中小城市,是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从而创造出资源(人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等)。
关于中国大都市带建设模式的基本设想,许多专家认为,目前中国首先发展8 —10个大都市带比较适合未来发展趋势。1995年杨建荣先生主要从经济结构方面提出了八大都市带的战略构想,1996年王建等通过中日、中美用地对比研究后,提出了我国九大都市带的空间格局。
虽然他们分析的角度不同,但构思出的大都市带的基本框架基本相同: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在内的京津冀大都市带;包括沈阳、大连在内的沈大都市带;包括哈尔滨、长春在内的吉黑大都市带;包括武汉、长沙、南昌在内的长江中游大都市带;包括重庆、成都在内的成渝大都市带;包括上海、南京、苏锡常宁杭在内的大上海大都市带;包括广州、珠海、深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包括济南、青岛在内的济青大都市带。
从目前情况看,已开始出现大都市带的雏形的有:大上海大都市带,人口达10916 万,GDP 总值达1800亿美元左右,人均GDPl600 美元左右;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带,人口达6689万,GDP总值949 亿美元左右,人均GDPl418美元;京津冀大都市带,人口7000万,人均GDPl048 美元;沈大都市带,人口4067万,人均GDPl421 美元。这些大都市带人口一般都在5000万到1 亿以上,面积一般超过15万平方公里。它们不仅组成空间上的规模经济优势,而且形成更为密切的信息、人口、交通、产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