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带也称大都市连绵带,此概念最初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 (J.Gottman )提出的,称为Megolopolis ,指由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 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是大都 市区的联合体。其实质是由各等级城市形成的相互串连、高度集中的经济 中心地带。大都市带是由于科技进步、集聚经济效益促使产业与人口在空 间上集聚与扩散运动的结果,交通运输和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是大都市带发展的主要动力。
大都市带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1 )城市人口规模大,可达0.35-2.5亿,人口密度至少为250 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2 )大都市带在保持整体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其中的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从而促进了互补发展。(3 )大都市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联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4 )大都市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电力输送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
但目前的许多书籍和文章中,往往把大都市带和大都市圈的概念混淆起来。从空间分布形式上看,大都市圈呈块状分布,一般只有一个200 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都市带则呈带状分布,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都市圈主要是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而大都市带则主要是扩散效应作用的结果;大都市圈所造成的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现象,使两个或多个地理位置相近的都市圈沿交通轴线,通过扩散作用形成大都市带,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因此,大都市圈和大都市带都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大都市带是由大都市圈发展而来。
一、国外大都市带概况
大都市带在国外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在美国有波士顿- 华盛顿、芝加哥- 匹兹堡等大都市带,在日本有东海道大都市带,英国有伦敦- 泊明翰- 利物浦大都市带等等。这些大都市带无不是以先进的信息化为支撑平台构建而成。如芝加哥- 匹兹堡大都市带包括匹兹堡、芝加哥、克里夫兰、底特律等大城市,构成一个特大制造业带。良好的城市信息化平台使企业获得制造业信息易如反掌,大大减少了城市交易费用,营造出一种外部环境优势。目前世界上发育比较完善和最为典型的大都市带是美国的波士顿- 华盛顿大都市带和日本的东海道大都市带。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
1.波士顿一华盛顿大都市带
(1 )概况
波士顿- 华盛顿大都市带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从波士顿向南,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大都市带。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城市化水平达90%。虽然面积仅占国土的不到1.5 %,却集中了全国近20%的人口。它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
(2)主要特点
波士顿- 华盛顿大都市带内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若孤立地看待每个城市,其功能大多为单一的,但整体性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叠加。
(3)成因分析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州有权设立城市,因此中小城市众多。又因其国土面积辽阔,适于采取全国大分工式的区域布局模式。因此,形成了大都市带内的各城市功能单一,必须以紧密的分工协作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