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高度的城市化,而城市群经济正是竞争性产业和城市化的有机结合和统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的形成和扩张是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城市由小到大、由若干孤立的城市到城市群的过程。但是,事实也都证明了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内涵修炼的重要性。
有国内外专家预测,长江三角洲将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上海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密集连绵,已成连片之势。这一地区通过整合,也将成为世界性城市群。另外,我国的京津唐、辽中南和四川盆地等地区也将发展成为世界性城市群的雏形。
城市群发展政府作为很重要
“在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为很重要。一般在规划建设初期,政府还能起到宏观协调的作用,当城市群发展深入到合作的微观领域时,领导小组式的组织结构有时候就显得不规范,不能形成稳定的体制结构,对规划的具体实施就会协调不力。而且行政命令式的协调不利于城市群共同市场的形成,不利于资源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这源于政府管理体制。”孙久文说。
通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并以“对策”化解政策。这样一来,严重削弱了上级政府的权威和能力,难以动员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有些地方市场观念不强,信息闭塞,上自政府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表现出强烈的行政依赖性,这不能不说是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最严重的弊端。有些地方政府在治理区域社会的过程中,一要等中央的政策,没有上级政策不敢自主行动,改革开放的行动迟缓;二要靠国家的帮助,靠国家在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自身开拓进取不足;三要向上级政府要专项经费支持,要扶贫资金,并且常常把能否向上级政府要到资金作为评价本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
另外,城市群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协同化,区域内城市之间由于经济联系和交互作用出现了市场一体化倾向,使得各城市之间一体化程度较其他区域更明显。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特别是在转型阶段,不仅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而且存在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地方政府作为行政和市场双重主体,特别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使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类似锦标赛的竞争。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产业联系所形成的区域一体化趋势相悖,行政力量或市场管制对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和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根本原因在于城市之间的利益协调。由此,利益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成为制约城市之间市场一体化和功能一体化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完善的协调机制和区域治理结构尤为重要。
邻国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在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城市群经济的作用下发生的,因此城市群建设对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本人口众多,2003年已达12708万人,然而其国土狭小,仅有37.8万平方公里,土地及各种资源高度短缺。日本城市化过程受到了其地理条件和资源状况的制约,出现了经济和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群现象,形成了以东京、大阪等为首位城市的大城市群。该地区人口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48.6%,工业产值超过69%,而面积仅占10.4%,是典型的国民经济高度集聚区。同时,日本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征还表现在其城市化水平高达78%,其东海道大城市群与欧洲的巴黎-莱茵-鲁尔城市群、北美的“波士华”城市群等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