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的几年间,加速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这对于培育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具有重要作用。绿色、低碳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经济价值,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当今所说的“绿色”并非只是种草、种树,而是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是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的经济模式。它涵盖着宏观和微观层面,涉及各行各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在绿色产业发展中,低碳是核心,建设生态文明是目标。
世界已经进入绿色、低碳时代。绿色、低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措施,是循环经济的体现,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科技革命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演讲中曾用了“四个最”字来表达中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决心和现状。近几年来,为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及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规定、新举措,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我市适应经济城市转型的长远需要,按照国家和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要求,也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和规定、措施,但在执行和落实中还显得十分乏力,不够理想,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经济城市转型,如能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抢抓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政策机遇,积极研究探索新思路,找出新的突破口,勇于攻艰克难,走自我发展特色之路,就能使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一、从促进辽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应通过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工作动员部署、注重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在推进转型发展中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中心任务抓好抓实。大力宣讲普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知识、技术,尤其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扩大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等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同时,让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领导、机关干部、社会各方面等都能认识了解和渴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美好前景。
二、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重点载入进去,着力抓好实施运行工作。我市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应抢抓这一有利时机,吸收借鉴先进国家、先进省市区的成功经验,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把关定项,注重科学周密地编制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长远规划。坚持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按照所制定的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和加快建设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工业、建筑、交通体系,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加大我市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有效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坚持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严控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盲目扩张,强化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入力度,引导推动更多企业自觉参加节能减排行动。逐步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监管工作,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奖惩措施,坚持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切实增强政府的主导责任。
四、大力提倡按照绿色、低碳要求开发新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采、废物产生、倡导消费等方面本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逐步消除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建立形成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指标考核和人才激励机制,确保此项工作平稳、较好地延续下去。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着眼于加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加快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特别应注重加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人才培养和利用工作,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切实开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通过强化绿色、低碳指标考核和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加快推进辽源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