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作为广深地区城际铁路网中两条主轴线之一的广深港客运专线,将在2010年通车。专线将采取高速轮轨铁路,正线数目为双线,设计速度目标值为线下部分350公里/小时,线上部分达250公里/小时以上。建成后,香港到广州将由目前100分钟缩减至40分钟,1小时内尽可穿梭广深港三地。
二中国城市密集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也受到经济社会政策和发展条件的多重制约。
(一)城市密集区形成和发展的内生机制
1企业的区位选择和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和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化是城市密集区形成和发展的微观动力。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市场机制,企业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元,企业行为选择对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企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那些区位条件好、市场发育程度高的城市必然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企业通过对诸如政策、劳动力、技术、生态环境等投资环境分析之后决定其区位指向,大量的企业共同的区位指向决定了城镇的兴起、发展、城镇之间联系的程度、城市化区域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决定企业集聚的传统因素的作用降低了,出现了“生产转包”这一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城市发展形式。“生产转包”是指企业分解生产活动,把部分加工生产向外转移,给同行业的别的独立厂家去生产。在“生产转包”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中的典型特征是:公司总部、研究与设计机构以及管理人员与专业人才多在中心城市,而大量的分厂或占地多、技术含量低的简单的加工组装企业则分布在次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加快了城市空间的外延扩张,促进了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2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演化
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演化与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以生产联系为纽带,许多个同类企业、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和市场力量对城市行政界限的冲击,使城市空间“经济流”、“市场流”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间的功能组织成为一种由市场力量主导的“网络联系”,形成以生产联系为主的城镇网络,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具体来说,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对城市密集区发展的影响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一些煤炭、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蕴藏量丰富的区域(如辽中南),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主要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工业和能源工业。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游供应性产业和下游加工性产业以及服务性产业也会相应发展。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或者生产它们的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的集中连片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不同性质和规模不等的城镇,不同的城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
(2)产业的扩散效应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形成和发展。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随着产业聚集膨胀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向周边区域扩散的过程。如上海积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围城镇扩散第二产业,带动了周围城镇的发展,密切了城镇之间的联系,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的形成与发展。
3城市区域化
城市区域化是城市密集区的空间表现。城市区域化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随着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的不断集聚,城市中心区已出现十分拥挤的局面,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现象日益明显。于是中心区人口和产业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即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郊区化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是城市区域化的重要动力。与此相对应,乡村城市化则是指人口在小城镇的聚集。在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为小城镇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城镇结构、规模、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又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集聚条件,为中心城市经济扩散提供了吸纳的空间,也为乡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服务。与此同时,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往往依托于区域中心城市,就近取得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以及生产上的分工协作,从而使得小城镇和周围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最终促进城市密集区的形成。